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聯 | 殷正淯

我最近剛好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且我跟一位大陸的學者型官員討論過這個問題。

現在中國大陸要推動的,就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出可以重新詮釋屬於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觀。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退到參考性問題上。老黨工一直以為大陸信奉的是馬克思與列寧主義,但毛澤東只是拿這兩塊招牌完成打倒國民黨的目的,實際上目的達成之後,這兩塊招牌什麼時候要卸下來,就是個說法的問題。

所以鄧小平思想中就提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什麼叫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可以類比為佛教中國化。現在中國的佛教信仰,跟原始印度的佛教已經有很大的差別,精神是一致的,本質上也沒有矛盾,但要說中國的佛教就是那個原始的印度佛教,我想兩邊都不太同意。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看看馬克思主義中有什麼思想是中國人可以認同的,例如社會共同體的思想,在中國有沒有?有啊,天人合一概念。天不是宗教的天,在這裡「天」是指超越的、至高無上的,對應到現實世界就是萬事萬物中,中國人本來就有超越的物我兩忘的思想,那麼社會共同體的概念,就可以從道家的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理論切入,也可以從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去討論社會共同體。

又譬如平等,這部分中國哲學中有莊子的《齊物論》,物與物之間,若從存在本質來看,都是一樣的,各自有各自的存在本質意義,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有價值觀的差異,有職能上的不同,可是我們可以從本質性看待人與人,甚至人與物間的平等,打破階級的差異而保存存在的差異。

這些都是立足中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切入點。馬克思主義又如何?馬克思客觀的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以他的哲學思想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全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現象,有什麼不可以呢?唐朝之所以偉大,不正是因為包容各種價值觀嗎?宋明之所以衰弱,不就是因為狹隘的本位主義嗎?中國文化的特色,不就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嗎?

中美的意識形態競爭 | 郭譽申

中、美除了不敢熱戰外(因為怕引起核戰),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上是全方位的競爭。硬實力包括經濟、軍事等相當具體,軟實力主要是意識形態,則比較抽象,卻也很重要。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自由主義,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双方誰較有優勢?

自由主義已有約三百年歷史,是啓蒙時代的重要遺產。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尊重個人價值和權利,強調個人自由、財產權、隱私權等,通常會導向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以及選舉民主制度。

社會主義流派眾多,頗有差異。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因此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資區別。簡單說,社會主義是目標,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手段;即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提高生產力,而以社會主義實現分配正義。廣義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在其12核心價值觀

  •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 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美國的自由主義,單獨強調自由、民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多目標並重,卻也包含自由、民主(參見《大陸有沒有人權?》、《大陸民主不民主》)。自由主義特別尊重個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不僅重視個人,也重視社會、國家整體。

中、美近年的國家治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目標並重優於美國自由主義的單獨強調自由、民主。例如,中國的抗疫表現遠勝美國,因為中國有整體主義而美國沒有;美國堅持擁槍的自由,造成每年上萬人死於槍擊事件和社會的不安;美國雖然富裕,卻長期解決不了種族歧視/衝突問題,美國需要更多的平等、公正、和諧,而不僅法律表面上的平等;中國能投入大量資源扶助貧窮人口和弱勢的少數民族,如藏族、新疆維吾爾族等,因為中國重視平等、和諧;美國的選舉民主幾乎導致社會的分裂,當下的美國非常需要自由主義所忽略的和諧。

自由主義,是歐美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歐美兩百年世界霸權的思想工具,而美歐至今仍掌控大部份的國際媒體,使美國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在國際上仍頗占上風。譬如,美國能在國際無端指控中國在新疆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等(參見《中國從「不自由民主」變成「種族滅絕」?》)。然而中、美近年的國家治理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目標並重明顯優於美國的單獨強調自由、民主,不過仍須等時間來判定最後的勝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個人與整體價值的平衡並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因此中美的意識形態競爭幾乎也是中西文化的較量(大陸不願強調這點,以免美歐聯合抗中)。雖然文化一般並無優劣,我輩躬逢此盛事,實屬幸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