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 謝芷生

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歷經康梁變法、辛亥革命等努力,不斷尋求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之道。百多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足資後人緬懷效法。

西方工業革命後,積累了豐厚的資金與技術,他們挾其船堅炮利到處掠奪、擴張。十九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同受西方強權威脅,於是雙雙尋求自救之道。日本1868年開啟了明治維新的序幕,隨1889年頒佈君主立憲的憲法後,遂告一段落。明治維新後,日本前後於1894-1895年甲午戰爭,以及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中國與俄國,奠定了世界強國的地位。較之日本,中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尤其歷史文化悠久深厚,要實施現代化,必須固有文化、制度騰出空間來,接納新的文化、制度進入中國。

筆者經常思索,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戊戌變法等一系列現代化的努力,卻一再失敗呢?其中固有種種因素,但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根基深厚,不如日本歷史文化淺,包袱輕,要放下,吸收新事物不難。是重要原因。

中國從1894/95年甲午戰爭起,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止,被現代化後的日本,整整欺負了五十年。而今日本雖已不敢明目張膽地直接侵犯中國,但借助美國的勢力,仍在釣魚島,甚至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蕞爾小國的日本,在歷史上長期扮演著中國的小徒弟,竟敢爬到師父頭上來“拉屎拉尿”,此令中國人情何以堪?中國能不奮發圖強,加速致力國家的現代化嗎?

談到現代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仿效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這個觀念,長期以來無人提出過異議。中國從清末起,就不斷有大批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戰前主要是歐洲的德、法等國和近鄰的日本,戰後則漸改為去美國留學為主。基本上哪個國家富強先進,就往哪個國家去學習。日本雖不如歐美先進,但因文化相近,距離不遠,清末、民初到日本留學的人也不少。臺灣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幾乎一半以上都去了美國。

中國必須走現代化的道路,幾乎是整個民族的共識,無人會提出異議。然而最近中共在其二十大上卻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張,不但提出了現代化,還強調了中國式,而非西式,更不是日式、美式的。這有何新意呢?既然如此,中國還需要再派遣留學生赴歐美、日本留學嗎?學術,尤其是自然科技,本無意識形態、國界的區分,在誰手裡就為誰服務。然則何以還要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呢?

戰後美國,通過吸納外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的政策,囊括了來自世界各國最尖端的人才,為美國的發展、富強效力。人才比金子還珍貴。文革後的大陸提出,科技是最大的生產力,從而提高了知識份子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他們的地位提高了,待遇改善了。此不但吸引了海外中國知識份子回國,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科技人才到中國服務,這頗像美國戰後“楚材晉用”的做法。

科技猶如工具,本無意識形態與國界的區分。戰後的美國就是利用了此一觀念,吸收各國人才為其效力,出謀獻策。通過此一政策,美國確實快速地強了大起來。不幸的是,美國強大後,尤其成為超級獨霸後,卻利用其實力欺壓剝奪較落後的國家、地區。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那些留在美國,為美國服務的外來族裔的國家和地區。

最後,容筆者嘗試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下個定義。首先,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更不是帝國主義的,那是有害無益,不足取的。它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立足于中國的現實與國情,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的。其次,它是為世界和平,人類的共同發展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