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話先生提問:
既然一國兩制只是統一的過渡形式,
實質、最終是一國良制。
為何不現在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良制?
天人合一回復:
國,既是今人享用的,又是先人傳下的,更是後人依託的。
今人不該辜負先人,更要對得起後人。
制,有先人遺傳,也影響後人,然更多為今人的認知、情緒。
人與人,視角不同、利益有異,對制的認知、堅守,當然難同樣,對制的爭議、爭執、甚至鬥爭,具有恆久性、長期性。
然相對於國,制,僅具暫時性、短期性、未經驗證性。
制在國前,小兒科也。
幾千年輝煌榮耀也罷,血淚情仇、累累白骨也罷,中國,只有一個。
維護祖宗產業,遺留後人祥和,才是做人的本分。
國,當然具有壓倒性的首要意義。
制,國人相爭久矣、烈矣、慘矣!
辛亥以來,內戰四十年、幾多屍橫遍野,對峙一甲子、幾多離恨別愁。所爭,即所謂制。
然而,當年所爭者,分歧今還在?對立真水火?
一眾返鄉熱、一浪台商潮、一曲胡連會,一紙三通文,一把黃埔淚,百年制爭史,盡付笑談中也!
制,今人認知仍有異、難盡同。
資社之爭雖式微,左右、快慢、藍綠,何處、何時沒有制爭?何時能夠終結制爭?
因異即爭,因爭便分、插杆旗便自立,劃個道就不讓人進。不要說國,還能有省、有市、有鄉,甚至有家?乾脆回到山洞、叢林去吧!
國,恒久、實在;
制,短暫、虛幻。
制在國中存,制有異,因國而大同,小異、相容;
制優劣,同國才比較、競爭、互補、共進、共榮。
繼續制的爭執,是不吸取歷史教訓;
只以己是,總以人非,以己見己制加諸對岸,是不尊重兩岸客觀情勢,不尊重對岸人民;
非要在制上立馬分出個優劣,是無視兩岸的複雜情勢,近乎狂妄、無知、不智。
以所謂制自立門戶、分族裂國,愚蠢、私心、不負責之玩火自焚。
兩岸兩制,孰優孰劣?
比比吧!
看看吧!
緩緩吧!
兩制並存,本即良制。
兩制磨合,終成良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