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論習近平的三連任 | 譚台明

(郭譽申教授發表一文《對習近平三連任的思慮》,故本文曰「也論」)
在台灣,要了解大陸的政治,我們有個優勢,就是可以看到海內外所有的反習言論。

長期看下來,我有個體會,就是大陸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其實面臨一個真真實實的政治選擇,就是要走美式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確保社會主義路線?長期地掛羊頭賣狗肉,不能名正言順,是行不通的,自然也不可行。

所有反習的人,都有一個傾向,就是肯定美式政治。換言之,他們避談兩點︰
一、美國的崛起過程,直到現在,是如何地在全世界巧取豪奪各種資源?
二、當美國國力稍衰(也就是近十來年稍呈下降之勢),其政治運作就有不能解決國內矛盾的嚴重問題,則美國還是我們的表率嗎?

這兩點,他們基本不碰觸。他們要的表面上是民主自由法治,實際上是像美國一樣,讓精英階層保有絕對的優勢。所以,反習的人,尤其是之前不反江、胡而現在反習的人,基本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既得利益者。他們重視個人事業發展甚於國家的發展,也甚於普通民眾的公平與正義。(當然,他們還是用國內的不公平與不正義來打擊習,但對美國與西方的不公與不義則完全視而不見。可見所謂公平與正義,只是用來打擊敵人的工具,而非真正的追求。)

習的路線,目標是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但這其中的制度規劃,則顯然無前例可循,要靠自己創新。所以習多次強調「理論創新」。中國現在仍在一個十字路口,政治體制仍在未定型的狀態,習本人當然是採取「權宜」了,他現在若循慣例下台,則必然遭到報復,有性命之憂。若下台但仍幕後掌權,那還不如不下台為好。習之所為,是在中國轉型階段的不得不爾。(若說私心,也說得通,就是怕下台後不但之前的努力化為烏有,而且個人還可能不得好死。)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政治要如何定型?

今天的中國政治,其實就是孫中山所謂的「訓政」,但訓政就是一個過渡性的安排。那永久性的安排是什麼?(別說「憲政」之類的;徒法不足以自行,百多年來的中外歷史,其教訓還不夠多嗎?)這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估計習近平也不知道,只能呼喚「制度創新」、「理論創新」。

列寧式社會主義民主已經失敗,而歐美所行之多黨民主制(及與其配套的種種社會制度),如今也可以證明真的只是「資產階級民主」或「精英階層民主」而已。但民主仍然是歷史潮流,如何靠制度創新而有一個新而穩定的政治制度?這是世界性的難題,而中國則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無可逃避地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排頭兵。這個過程,伴隨中國崛起以及歐美的漸衰、不甘與掙扎,必定帶來混亂的世界;要延續多久尚不可知。

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由“不爭論”達致“共和論” | 天人合一 

當年,鄧小平說,姓資姓社“不爭論”。
為什麼?
不該爭論、不屑爭論、不值得爭論、不需要爭論、不該在當時、當地、當事上爭論?...?

沿著這些問號,中國人本應進行深入的探求、發展,達致飛躍。惜無鄧小平之睿智、宏觀、開放、權威。以致二十年來,中國思想、政治、理論了無新意,吃盡老本。

沿著“不爭論”後的問號。可否這樣續文:
資與社,不過近現代經世濟國的兩種(技、末)方法,哪裡有路線、道路、方向(本、體)的玄乎。

只不過,當年血火相拼、生死搏鬥的集團因政治對立、歷史局限、認識尺度而人為誇大了二者的不相容處與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人為地忽略了二者的相容處與經濟措施的性質。

現在不僅是不爭論,
而是應當在研究二者傳統對立的同時認真思考、探索二者之間相似、相同、相通、相容、相互轉化、相互補充的可能、依據與現實方法。

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合理邏輯
或就是資、社共和
就是不同政治面共存、共生、共競、共贏、共和,
這,或就是中國式的共和主義
也即是源自幾千年前而今再復興光大的中式和文明

中國崛起是如何辦到的?(紀念剛辭世的朱雲漢院士) | 郭譽申

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震驚世界,很多經濟學者、政治學者都爭相研究中國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發展龐雜多端,要掌握到重點頗為不易,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出版《高思在雲》([1]),在書中簡潔清楚地指出中國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非常中肯,令人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朱院士不愧是政治學界的頂尖人物。

中國能夠迅速崛起,最獨特的優勢是它特殊的政治體制,中國從1949到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完成了相當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把土地和工業資本都國有化或集體化,這些成為改革開放之後快速發展的資本。一個貧窮的國家開始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是缺少資金,窮國的人民只能勉強糊口,政府和人民都沒有餘錢可以投資基礎建設。中國因為都市土地都是國有,地方政府靠「土地批租」,即轉讓土地使用權,就能籌措到發展基礎建設的資金,而且隨著都市的發展繁榮,土地批租的價格會水漲船高,於是能籌措到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此外,中國建立了非常強的國家意識,能夠把資源集中使用在最需要的目標上,而其政治體制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可以達到社會最底層,因此執行力非常強。

中國非常大,大可能是巨大的負擔,也可以是巨大的優勢。中國善用它地大人多的優勢,是它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大才能夠有「規模經濟」,有些關鍵產業沒有規模是沒辦法發展的,例如台灣不可能建立高鐵產業,中國有市場和規模,已經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高鐵產業,近年開始外銷到其他國家。其次,大市場有磁吸效應,世界的前五百大企業幾乎都搶著進入中國,希望搶占成長市場的有利位置,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有談判籌碼,要求外資答應某些對中國有利的條件,例如移轉某些技術或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等。其三,因為大,中國產業可以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內部就能形成「垂直分工」,先利用沿海的有利條件,等沿海的成本升高,再遷向內陸,像接力賽一樣,延長經濟成長的高峰期。

中國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充分掌握「後發優勢」,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先進國家的資本,採用和借鑒先進國家成熟的計劃、技術、設備、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但可以視情況跳過先進國家當初發展的某些階段,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因此進步可以非常非常快。例如,在一些偏遠地區建置有線電話可能很困難,於是一舉跨入建置無線與數位通訊;中國的傳統金融服務業還沒有充分市場化,但是網路金融卻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中國一開始是模仿,現在逐漸能夠創新,掌握後發優勢和全球化,先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再成為「世界市場」。

雖然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仍低於美國,其每年的經濟增量已經超越美國,取代美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上述的三項優勢仍然持續,因此中國被看好,還會繼續中高速成長相當長的時間,成為所謂的「新常態」。

[1] 朱雲漢《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遠見天下文化,2015。

                                                                                     

兩岸都有文化大革命 | Friedrich Wang

歷史常常驚人的相似。

毛澤東在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讓青年學生開始所謂的造反,不讀書、不學習、整天把老師拉到豬圈牛棚裡面批鬥,直接闖入政府機關,讓行政完全癱瘓,全國各地開始破壞文物,歇斯底里地武鬥,終於搞成了一場十年浩劫。

等到1971年毛澤東覺得自己的權力已經鞏固,不想再玩下去了。那這些已經搞了好幾年的上百萬學生要怎麼辦?那就來一個「上山下鄉」吧!向無產階級工農前輩學習。最後的結果,這些人的青春什麼也沒學到,年紀稍長之後就被丟到荒郊野外自生自滅,這種慘狀在許多後來所謂的傷痕文學裡面都有各種描述。等到改革開放,他們大夢初醒,但是已年華老去,除了很少數的例外,幾乎這一輩子已宣告毁滅。中國大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到今天都還隱隱作痛。

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民進黨在2000年執政之後,等於發動一場文化大革命。七、八年級就跟著他們搞各種運動,並且在2008年之後隨著網路普及而逐步加溫。「公民不服從」、「大腸花」,「佔領國會」、「萬人送仲秋」等等,終於幫助貓女王獲得無上的權力。

坦白說,七、八年級是台灣最糟糕的一個世代,專業素養最差,辦事能力最不行,學術研究能力低落,許多即使受了高等教育,也沒有太多的思考能力,中國文化的認同已經逐漸消滅,但是也沒有新的世界觀或者文化觀可以取代,變成虛無飄渺的一群。他們把自己的青春以及選票都給了民進黨,換來的是一個暗黑的未來。

現在七年級已經逐漸進入中年,八年級也早就不是鮮嫩的少男少女。你們這些人還有什麼利用價值?那就為台灣犧牲,自生自滅吧,或者去東南亞賣淫、賣器官。就如貓女王所說的,2024之後,就完全不干她的事。

看起來九年級有覺醒的跡象?但是對於這一點,筆者並不樂觀,因為為時已晚,就算他們集體覺醒,面對的也是一個破敗的島嶼,核心產業出走,兩岸關係惡劣,隨時準備上戰場。而這一切都要他們去承擔,正如貓女王曾說的「只要台灣足夠強大,就不必擔心戰爭」,所以九年級如果未來搞不好,那完全就是你們自己沒有自立自強,跟現在這些掌握權力的人沒有關係。

筆者這種六年級的大叔阿姨,現在也只能冷眼旁觀,幫九年級加油,為七、八年級感覺活該。

政黨互鬥幾時了! | 楊改之

中國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母親!
我們血緣與文化的根!
共產黨才是敵人!而且精確的說,只是台灣特定政黨的敵人!

黨跟黨之間本來就是互排互鬥,有競爭,有爭奪!
國民黨、民進黨不就是互為敵人?成天廝殺不斷?
爭什麼?
爭的是路線,是政治利益,是資源分配,是勢力角逐,亦或其他!?
所以共產黨是他們的敵人,本來就天經地義!只是多了一個民主或共產的制度之爭!

國、共、民等政黨,他們互掐,互殺,互爭,互鬥幾十年了!
分出個輸贏了嗎?
此上彼下,彼上此下!彼彼此此,彼此彼此!
日月輪轉數十年!結果呢?
每個政黨都說自己是為了國家好,為了人民好!
所以必須繼續掐!
國家和人民何其無辜?被拿來當作鬥爭與資源搶奪的藉口!

本來是一個好好的國家,被這些愛國愛民的政黨政客們努力經營了幾十年,分裂成兩個不三不四,互不承認的畸形中國!
人民呢?
本來同宗同姓的親人,父母子女,因為內戰,無奈被動地成為貌似不同國家的人民!分隔兩地!
本來同種同文,血脈相連的兩岸,被教育成互相仇視的死敵!

島上本來應該同舟一命,相互融合的不同族群,現在互相對立叫囂,恨不得對方消失在這片土地!
天殺的這些政客!
甚而利用教育體制,媒體宣傳,修改歷史,抹除文化等手段,拼了命的洗腦後輩子孫:
那些是可怕的敵人,絕不可能當朋友!
千萬不要包容,不可軟弱,必須同仇敵愾,水火不容!
否則就是不愛家,不愛國!

互相仇恨的意識形態高於尊重與包容,互信互諒互助,團結合作,守法守紀,禮讓謙卑等人性之善的普世價值!
理性思考與客觀事實,都可以被政治正確與否凌駕,隨意扭曲解讀與篡改!
人民對於未來彷徨,對於國家認同迷惑,對於生活無奈,對於是非則失去判斷能力!

掌權者們口裏說的最重要的國家未來與人民幸福,正在肉眼可見地,凋零殘敗,分崩離析!
而他們,還在爭搶掠奪,還在算計機關,還在扭捏作態,
還躲在某個陰暗的角落,
或者富麗堂皇的宮廟裏,
偷偷地笑!

《莊子齊物論》裏一段話,每次讀都很有畫面感!很是政治圈的政客,名嘴們的寫照呀!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鬭。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大陸的民間知識分子 | 郭譽申

身為知識分子,筆者自然很想知道,大陸的知識分子如何?對國家和社會有何影響?雖然媒體和網路讓兩岸的資訊可以交流,然而大陸龐大,有關知識分子的資訊太多了,使一般人(包括我)不可能充分掌握和了解。法國教授Sebastian Veg出版 [1],深入介紹1990年代之後大陸民間知識分子的各種活動,剛好滿足了我的期盼。

民間知識分子的「民間」表示,他們是體制外的,不受雇於政府或國營單位,但可能是政府或國營單位的退休人員。「民間」也表示,他們很貼近一般大眾和弱勢群體,而他們中的部份人致力於協助解決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困難。1980年代的知識分子大多關注國家的政治體制這類大問題,經過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很多知識分子轉而關注一些「民間」的特定問題。

下列是 [1] 的各章標題,第二章的王小波(1952-1997)被視為民間知識分子的開啓和代表人物,民間知識分子被區分為四大類(第三、四、五、六章),包括:民間史家、獨立電影的製作者、維權律師、以及學者、記者、部落客等。

導論
第一章   草根知識分子:理論與歷史視角
第二章   王小波與沉默的大多數:重新定義天安門之後的知識分子
第三章   研究毛澤東時代的民間史家:紀念、記錄、爭論
第四章   從邊緣探索及改變社會:獨立電影的興起與落幕
第五章   草根專業人士:維權律師、學者與訪民
第六章   記者、部落客與新的公共文化
結論


[1] 所介紹的民間知識分子關注於特定的民間問題。當然另外有一些知識分子則關注國家的政治體制問題,[2] 介紹了這部份的知識分子(參見《中國的九大政治思潮》)。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前,後者的比重看來非常高,而在事件之後,前者的比重變得較高。這是好現象。沒有政治體制是完美的,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以及歐美的民主制度曝露很多破綻,中國沒理由再爭論其政治體制知識分子關注及協助解決特定的民間問題,是最大的貢獻。

有少數知識分子同時關注民間和政治兩方面的問題,成為有相當群眾基礎的政治異議者,使中共無法容忍。他們或被迫離開中國大陸,如視覺藝術家艾未未,或被依法判刑入獄,如許志永律師(判處徒刑四年)。筆者贊成前者的方式,人有選擇政治體制的自由;後者卻是中共和知識分子的双輸,並不可取。

[1] Sebastian Veg《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聯經出版,2021。(Minjian: The Rise of China’s Grassroots Intellectuals, 2019)

[2] 張博樹《改變中國:六四以來的政治思潮》香港:溯源書社,2015。

釐清反共是反什麼 | 殷正淯

反共的「共」是什麼?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嗎?前者正確,後者不正確。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的未來理想,從未實現,也不是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共產黨早期的主要指導思想,常被混淆為共產主義。因此「共」意指共產黨和馬克思列寧主義。

我在馬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政法學院都擔任過教職,我也看過他們思政(思想政治)專業與馬院專業的課程,早很久以前大陸的馬院和思政專業就是研究社會主義了,不是獨尊馬克思主義。很多馬院的核心研究是中國哲學。黨中央還堅持馬列主義,那是因為現在的還是共產黨,如果未來改名叫做「中國社會主義黨」呢?(歐洲就相當盛行社會主義)這不是不可能。

在這個趨勢之下,台灣反共的人,我只能說你們在反一個寂寞,連大陸內部實際情況是什麼都沒搞清楚。這麼說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馬克思列寧主義只出現過兩次,分別是:

1.「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

2.「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至於共產主義呢?一次都沒出現。而從這兩段馬克思列寧主義出現的段落可以發現,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開創時的主體,但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是同等重要嗎?說實話,毛思想比馬思想更重要。

在第二次出現的段落中,是說明建設國家階段,這時候馬思想的比重就更低了,除了毛思想外,還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我的觀察,最後一個才是重中之重,習近平現在要的是重新建立一套承平的理論體系,如同漢武帝藉由董仲舒與司馬遷的筆,建構新的漢帝國文化價值體系一樣,現在中國要的是主體思維下的中國文化體系以及價值觀。

我引用的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以國民黨與台灣眾多反共的人們,你們是不是應該醒了?你們除了是在反對共產黨這個黨,我看不出來還在反對什麼?意識形態嗎?對於堅持中華民國三民主義憲法的人,我再次重申,我在大陸擔任過思政與馬院的教職,三民主義是他們教授的課程之一,還是思政必考。這不是實現了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嗎?以後要努力的是將比重提高,很可能直接取代馬克思主義,因為孫中山是中國人,本土的,土生土長的,毛澤東跟孫中山關係還不錯,要用三民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沒有難度啊!所以反共在反什麼?

另外一些反對共產黨專政的人,認為共產黨一黨獨大很可怕。對,美國是兩黨,但美國兩黨背後都是那幾個家族,這樣不可怕?被寡頭永遠統治不可怕?他們可能會說,那是幾大資本集團,他們會彼此制衡。我信你個鬼!這些資本家族只會在衝突發生的時候,密室分贓,然後我們繼續被當羊毛與韭菜。制衡,這種天方夜譚的東西就去騙騙小孩好了。

中共的意識形態已經與當年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大不相同,馬列主義甚至有可能被社會主義或三民主義所取代,台灣人還要反共嗎?

“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 謝芷生

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歷經康梁變法、辛亥革命等努力,不斷尋求富國強兵、救亡圖存之道。百多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為此拋頭顱灑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足資後人緬懷效法。

西方工業革命後,積累了豐厚的資金與技術,他們挾其船堅炮利到處掠奪、擴張。十九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同受西方強權威脅,於是雙雙尋求自救之道。日本1868年開啟了明治維新的序幕,隨1889年頒佈君主立憲的憲法後,遂告一段落。明治維新後,日本前後於1894-1895年甲午戰爭,以及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中國與俄國,奠定了世界強國的地位。較之日本,中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尤其歷史文化悠久深厚,要實施現代化,必須固有文化、制度騰出空間來,接納新的文化、制度進入中國。

筆者經常思索,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戊戌變法等一系列現代化的努力,卻一再失敗呢?其中固有種種因素,但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根基深厚,不如日本歷史文化淺,包袱輕,要放下,吸收新事物不難。是重要原因。

中國從1894/95年甲午戰爭起,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止,被現代化後的日本,整整欺負了五十年。而今日本雖已不敢明目張膽地直接侵犯中國,但借助美國的勢力,仍在釣魚島,甚至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蕞爾小國的日本,在歷史上長期扮演著中國的小徒弟,竟敢爬到師父頭上來“拉屎拉尿”,此令中國人情何以堪?中國能不奮發圖強,加速致力國家的現代化嗎?

談到現代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仿效歐美、日本等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這個觀念,長期以來無人提出過異議。中國從清末起,就不斷有大批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戰前主要是歐洲的德、法等國和近鄰的日本,戰後則漸改為去美國留學為主。基本上哪個國家富強先進,就往哪個國家去學習。日本雖不如歐美先進,但因文化相近,距離不遠,清末、民初到日本留學的人也不少。臺灣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幾乎一半以上都去了美國。

中國必須走現代化的道路,幾乎是整個民族的共識,無人會提出異議。然而最近中共在其二十大上卻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張,不但提出了現代化,還強調了中國式,而非西式,更不是日式、美式的。這有何新意呢?既然如此,中國還需要再派遣留學生赴歐美、日本留學嗎?學術,尤其是自然科技,本無意識形態、國界的區分,在誰手裡就為誰服務。然則何以還要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呢?

戰後美國,通過吸納外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的政策,囊括了來自世界各國最尖端的人才,為美國的發展、富強效力。人才比金子還珍貴。文革後的大陸提出,科技是最大的生產力,從而提高了知識份子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他們的地位提高了,待遇改善了。此不但吸引了海外中國知識份子回國,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科技人才到中國服務,這頗像美國戰後“楚材晉用”的做法。

科技猶如工具,本無意識形態與國界的區分。戰後的美國就是利用了此一觀念,吸收各國人才為其效力,出謀獻策。通過此一政策,美國確實快速地強了大起來。不幸的是,美國強大後,尤其成為超級獨霸後,卻利用其實力欺壓剝奪較落後的國家、地區。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那些留在美國,為美國服務的外來族裔的國家和地區。

最後,容筆者嘗試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下個定義。首先,中國式的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更不是帝國主義的,那是有害無益,不足取的。它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立足于中國的現實與國情,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的。其次,它是為世界和平,人類的共同發展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