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度的系統性優勢 | 劉過

制度的系統性顛覆,這是歐美心中的臆想還是夢魘?如果看美國、歐盟、德國等政客發言,就會看到他們經常說中國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對手,有的說得比較隱晦,美國人基本上則毫無顧忌。那什麼是制度性對手呢?

就是在經濟體制上有差異。中國已經有成熟的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也是以公有制為底座的市場經濟。為什麼說中國有成熟的宏觀調控市場經濟,而歐美他們宏觀調控做不好呢?因為中國的經濟底座是公有制的。

一、作為經濟三大要素之一的土地,國土和礦山的公有制底座,讓中國的基建更加高效和便捷。在2022年,高速公路美國為10.6萬公里,我國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經達到了17.1萬公里,考慮到中國的車道數量和品質,中國現在高速公路流量是美國兩倍還多。全世界10個地鐵最長的城市有9個在中國。全世界10大集裝箱碼頭有7個在中國,而中國高鐵則比全世界其他地方加起來都多。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基建。

二、同樣作為經濟三大要素的資金,中國最大的銀行、證券和保險公司都是國有為主的。一聲令下、考核指標一下,銀行就需要有效的支援中小企業等等,乃至降息/加息的規矩執行。這讓中國金融風險低,避免美國人這十多年來就冒出兩次金融危機的問題。

三、中國均衡的普遍服務,比如電網的村通、電信的村通、公路的村通,水電氣和電信在城市不會因為富人或者窮人就給你差別對待,實行的是普惠均等型服務。雖然一些國企壟斷、世襲和裙帶等被詬病,但是在做普遍和靠譜服務他們是給力和用心的。

四、糧食存儲、能源、鋼鐵、鋁、黃金、軍工等經濟命脈形企業也是國企為主。外面煤炭和油氣貴了,國家讓國內不要過分漲價,外面鋼鐵便宜了,國家讓不要太多產能、壓產能等。這些辦法讓經濟不會大起大落造成巨大的波動,減少控制CPI和經濟發展的難問題。歐美為什麼難以宏觀調控,沒有這些基礎性企業怎麼調控?我們說電費、油費、電話費多少就多少,歐美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

五、巨大的市場能力,將爆發巨大能量。美國人這絞殺中國,那絞殺中國,但是發現中國企業基本不會像其他國家一樣,都是立馬跪倒求饒,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市場就是個巨大的市場,沒有美國市場大不了活差點,但是不影響獨立自主。這大為減少歐美他們那種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態度。

六、中國有一個巨大而獨立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以前歐美就是靠市場和科技產品出口這兩個大棒來嚇住發展中國家。但是有了中國這個資源巨大的購買方和工業品的供給,歐美對很多國家開始發現力不從心,比如對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國的絞殺,對方就是抗到底。

七、中國有統一高效的管理系統。歐美發現越來越難以和中國競爭了。他們內部的擰麻花是個高成本系統,有他們的長處,但是弊病也越來越明顯。比如美國軍工聯合體把美國送上好戰必亡的路子,互相否決造成一事無成等。而中國在新世紀冒出的新產物都抓住了機會,比如新能源、新能源車、移動互聯網、移動商務、5G、AI、雲計算等。

對方眼睜睜看中國高速前進而望塵莫及,那種恐慌是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們終將失去那種恃強凌弱、盛氣凌人的權力,乃至靠剪刀差過舒服日子還到處當教師爺的生活。這就是在美國人操縱下G7想方設法要阻攔中國發展的根源,但是大潮是擋不住的,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非他們所能控制。

矢內原忠雄拆掉日本的假面具~以酒類專賣為例! | 賈忠偉

總督府在專賣法公布之後(1922年總督府以律令第3號公布《臺灣酒類專賣令》,嚴禁私自釀造販售,臺灣成為日本唯一實施酒類專賣的地區),總督府的第一步工作,先強迫小規模的私人造酒工業歇業,並收買具有相當規模的民營造酒設備。第二步工作,則是嚴禁民間釀酒。

由於專賣局的自製酒的產量一直是「供不應求」,再加上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故在實行專賣制度之後,每年仍有大量酒類進口。其中進口最多的是啤酒(約占總輸入量的70%),其次為日本清酒(約佔輸入總數的20%),其餘為紹興酒及洋酒…但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當局的禁令,中國酒及洋酒的輸入,已告絕跡。

被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讚譽為「日本人的良心」的矢內原忠雄在他所寫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中指出:「總督府禁止民間的酒類製造,封閉過去散在全島的200個釀酒廠,而於專賣局的15工廠集中生產……總之,酒專賣制度乃使一般酒類製造業及販賣集中獨佔於國家資本,而同時對於日本人資本家大企業的酒精及啤酒,則認作例外。這一制度的特徵,顯然是在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資本主義化」現在,我們重複地說一句;關於酒精與啤酒的專賣,雖然後來辦法已有變遷(1933年啤酒只許自由生產與輸出,不許自由販賣;1938年酒精亦已列入專賣,但仍許私人生產與輸出),但其「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主義化」,却依然如故。

【被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讚譽為「日本人的良心」的矢內原忠雄】

◆當年被臺灣總督府以妨害統治為由列為禁書──矢內原忠雄(1893~1961)所寫、在1929年10月出版(矢內先生是在1927年來臺灣實地考察)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對於1922年組督府實施臺灣的酒類專賣,曾有一節「富有意義」的記載;雖然在此書出版以後,專賣的範圍,已有所改變,但仍具參考價值

「…總督府禁止民間的酒類製造,封閉過去散在全島的200個釀酒場(廠),而於專賣局的15工場集中生產;又,酒類的自由販賣亦在禁止之列,而由總督府的指定商人所獨占。酒精與含有酒精飲料的販賣,一概收歸總督府的掌握。例如清酒、米酒等日用酒類的販賣,不用說了,就是過去以藥酒名義在藥店販賣的藥用葡萄酒、病院(醫院)所用醫藥用的酒精與家庭所用吸入用的酒精、洋漆、celluleid(賽璐珞,即合成樹脂)、香水等製造用的酒精,甚而至於汽車燃料用的酒精,都非經總督府之手不可。不過,這樣廣泛的酒類生產及販賣的專賣獨佔,却公認有二大例外。一是製糖會社酒精工場的酒精製造及島外販賣,二是啤酒的製造與販賣。1926年末,民營酒精工場為製糖會社所屬10工場及其他2工場,每日的製造能力凡533石(明治時期一石為180.39公升/中華民國的1石為100公升),而專賣局2工場的製造能力則為70石;同年度的總生產額146,000石,其中專賣局的生產僅為936石。即酒精主要是屬製糖會社的副業生產。又,同年度酒精出口額136,000石、價額608萬圓,其為重要出口品,則大略可與樟腦相匹敵;即其生產額的大部份是供出口用的。在專賣制度上,拿酒精製造及島外販賣除外,據說理由因『這在島内的消費極少,而其製造原以向島外出口為主要目的』。不 過,如就主要以向島外出口為目的的商品來說,則樟腦的情形也是一樣。拿酒精歸在專賣以外,實際上的原因,恐怕是在尊重製糖會社酒精工場的主張。其次,啤酒的生產額,1925年度為6,000石、51萬元,全部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19年月設立,資本金200萬)所製造,啤酒的製造與販賣,所以算作專賣制度的例外,據說是因為這一事業草創不久,尚在試驗時代的緣故;而其結果,是使高砂賣酒株式會社繼續存在。總之,酒專賣制度乃使一般酒類製造業及販賣集中獨佔於國家資本,而同時對於日本人資本家大企業的酒精及啤酒,則認作例外。這一制度的特徵,顯然是在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佔資本主義化」。

現在,我們重複地說一句;關於酒精與啤酒的專賣,雖然後來辦法已有變遷(1933年啤酒只許自由生產與輸出,不許自由販賣;1938年酒精亦已列入專賣,但仍許私人生產與輸出),但其「保護資本家的企業,使由國家資本及日本人資本的臺灣酒類生產獨占主義化」,却依然如故。

參見──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灣開明書店),p617~621。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位於臺灣臺北市上埤頭(即今日臺北市八德路二段與建國北路交叉口一帶),創立於1919年(大正八年),其在1920年年(大正九年)4月落成的啤酒廠是臺灣第一座、也是日據時期唯一的啤酒製造廠。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高砂麥酒被臺灣省專賣局(1947年臺灣省政府成立後,改組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接收,廠房幾經更名,於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因其仍保有日據時期的部分建築等原因而被指定為古蹟。

高砂麥酒會社是由日本芳釀株式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號召成立,1919年1月13日於橫濱召開創立大會,同年4月在臺北設立工廠,1920年(大正九年)4月完工後開始生產…1922年(大正十一年)7月1日,臺灣實施酒類專賣,今後各酒類的製造與販售均由專賣局負責(酒精不在專賣範圍內),但啤酒在「酒類專賣令」裡規定「暫時除外」。之後總督府雖然數次想要將其納為己有,但因業者(為日本人)的抗議而停止實施…1933年(昭和八年)5月1日臺灣總督府以律令表示開始要將啤酒納入專賣,並於該年7月1日正式實施。但與其他酒類不同的是,專賣局採用「收購專賣」方式,讓高砂麥酒繼續生產啤酒,再統一由專賣局購買銷售…1943年(昭和十八年),高砂麥酒成立緬甸分部,除生產啤酒外也生產清酒與醬油,稍後也開始產硝…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該公司為臺灣省專賣局接收改為臺北啤酒公司,廠房幾經更名後在1975年改為建國啤酒廠,近年改稱臺北啤酒工場。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高砂麥酒株式會社】(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7%A0%82%E9%BA%A5%E9%85%92)。

從台灣浮屍看人權民主 | Friedrich Wang

大陸朋友問:「一個江西的男孩失蹤,幾乎引發全國的關注三個多月。雖然最後的結局並不能讓所有人相信,但總算代表中國社會對一條人命的重視。怎麼台灣社會對這麼多長期以來失蹤的青年男女沒有感覺?找到一大群浮屍,整個社會也沒有太多的回響?官方甚至草草結案。台灣到底是什麼民主人權的社會?」

筆者的答案只有一句話:政治鬥爭。一隻非洲猴子可以用來鬥爭桃園市政府,攻擊在野黨;可是一群人死了,那就是死了,怎麼死的隨便說就好,絕對不能讓大家把事情怪罪到執政黨。

民主應該是一種信仰以及價值取向。台灣的民主只剩下投票、金錢、權力,甚至於只有造謠抹黑,不擇手段,完全赤裸裸的鬥爭。請問有幾個人在生活中信仰民主?或者將民主當作一種價值去守護?所以就麻煩不要再說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或者可以說台灣是一個「類民主社會」。

筆者由大學時期到現在的信念沒有變過: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一群理性思考的人民,這是一個健康的國家所必須要有的兩個支柱。而事實上,台灣距離這個標準還很遙遠。很多人莫名其妙地認為筆者崇拜一黨專政,真的就剛好說明了台灣社會就算讀了大學、研究所的人,依然沒有任何思考力,甚至於不看事實,只會想當然爾地去信口開河。

最後,我們若反過來看中國大陸其實也一樣。如果有一天中國大陸也開始走多黨派民主制,並且逐漸開放言論自由,那麼最重要的也是在社會與人民的信仰跟價值,而不是在於是否投票。

也論習近平的三連任 | 譚台明

(郭譽申教授發表一文《對習近平三連任的思慮》,故本文曰「也論」)
在台灣,要了解大陸的政治,我們有個優勢,就是可以看到海內外所有的反習言論。

長期看下來,我有個體會,就是大陸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其實面臨一個真真實實的政治選擇,就是要走美式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確保社會主義路線?長期地掛羊頭賣狗肉,不能名正言順,是行不通的,自然也不可行。

所有反習的人,都有一個傾向,就是肯定美式政治。換言之,他們避談兩點︰
一、美國的崛起過程,直到現在,是如何地在全世界巧取豪奪各種資源?
二、當美國國力稍衰(也就是近十來年稍呈下降之勢),其政治運作就有不能解決國內矛盾的嚴重問題,則美國還是我們的表率嗎?

這兩點,他們基本不碰觸。他們要的表面上是民主自由法治,實際上是像美國一樣,讓精英階層保有絕對的優勢。所以,反習的人,尤其是之前不反江、胡而現在反習的人,基本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既得利益者。他們重視個人事業發展甚於國家的發展,也甚於普通民眾的公平與正義。(當然,他們還是用國內的不公平與不正義來打擊習,但對美國與西方的不公與不義則完全視而不見。可見所謂公平與正義,只是用來打擊敵人的工具,而非真正的追求。)

習的路線,目標是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但這其中的制度規劃,則顯然無前例可循,要靠自己創新。所以習多次強調「理論創新」。中國現在仍在一個十字路口,政治體制仍在未定型的狀態,習本人當然是採取「權宜」了,他現在若循慣例下台,則必然遭到報復,有性命之憂。若下台但仍幕後掌權,那還不如不下台為好。習之所為,是在中國轉型階段的不得不爾。(若說私心,也說得通,就是怕下台後不但之前的努力化為烏有,而且個人還可能不得好死。)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政治要如何定型?

今天的中國政治,其實就是孫中山所謂的「訓政」,但訓政就是一個過渡性的安排。那永久性的安排是什麼?(別說「憲政」之類的;徒法不足以自行,百多年來的中外歷史,其教訓還不夠多嗎?)這真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估計習近平也不知道,只能呼喚「制度創新」、「理論創新」。

列寧式社會主義民主已經失敗,而歐美所行之多黨民主制(及與其配套的種種社會制度),如今也可以證明真的只是「資產階級民主」或「精英階層民主」而已。但民主仍然是歷史潮流,如何靠制度創新而有一個新而穩定的政治制度?這是世界性的難題,而中國則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無可逃避地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排頭兵。這個過程,伴隨中國崛起以及歐美的漸衰、不甘與掙扎,必定帶來混亂的世界;要延續多久尚不可知。

你知道「土地銀行」為什麼會取名「土地銀行」嗎?| 賈忠偉

那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日本勸業銀行後--日本「勸業銀行」是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所成立的日本本土銀行,而「勸業」兩字,日文就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之意。1923年(日大正十二年)正式在臺灣臺北開設第一家分店,以提供農業開墾、灌溉、水利開發之長期融資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最初在臺之業務均委由臺灣銀行代辦,隨著業務拓展,1933年(日昭和八年)和1937年(日昭和十二年)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興建大型銀行廳舍。

臺灣光復後,陳儀即將勸業銀行位於臺灣的5個分行改組成為──「臺灣土地銀行(Land Bank of Taiwan,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改組後的臺灣土地銀行仍然與日據時期的勸業銀行一樣,繼續肩負調整農業金融之責,扮演全國農、漁會信用部業務的上層銀行,不同的是,土地銀行為政府機構,肩負更為重要的責任。

臺灣光復之初,百廢待舉,要解決戰爭時期所累積的問題,只能靠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在現實世界是沒有仙女棒和神燈精靈的!

悲情城市…一個媚俗、沒有考據歷史的聲光煙花秀 | 賈忠偉

從歷史事實來看,臺灣光復之初,不管是米還是糖,幾乎都面臨了產量不足,或是無法生產的困境,再加上大戰之後,必然面臨的貨幣貶值與復員(如臺籍日本兵退伍、難民返鄉)重建壓力……

●所謂的糖輸出…

臺灣光復之初,原來日據時期留下來的42所製糖工廠,其中有34所遭盟軍轟炸受損,僅存8所未受損害。當時擔任臺灣行政長官的陳儀,為了實現「工廠不停工」的承諾,兩年間幾乎讓所有製糖工廠恢復生產。1946年臺糖工廠復工後,陳儀給中央十萬噸糖,在當時發揮了保護臺灣經濟穩定的作用。因為陳儀擔心法幣會影響臺灣穩定,因此才給了十萬噸糖做為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來臺人員與物資的補償…

參見 糖業文化的建構刻不容緩

●所謂米輸出…

臺灣在光復之初,會缺米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在受戰爭末期,臺灣遭到盟軍密集轟炸、日本大量徵兵入伍、海運遭到盟軍封鎖……結果造成──肥料不足、人工缺乏、水利設施遭破壞……最後導致耕地荒廢所致,再加上1945年第1期插秧期間,臺灣北部發生寒害,南部出現旱災,第二期作又遭遇颱風,致使1945年全臺稻米生產僅剩63.8萬公頓,不及1938年總生產量140萬公頓的一半,減產約54%。

由“不爭論”達致“共和論” | 天人合一 

當年,鄧小平說,姓資姓社“不爭論”。
為什麼?
不該爭論、不屑爭論、不值得爭論、不需要爭論、不該在當時、當地、當事上爭論?...?

沿著這些問號,中國人本應進行深入的探求、發展,達致飛躍。惜無鄧小平之睿智、宏觀、開放、權威。以致二十年來,中國思想、政治、理論了無新意,吃盡老本。

沿著“不爭論”後的問號。可否這樣續文:
資與社,不過近現代經世濟國的兩種(技、末)方法,哪裡有路線、道路、方向(本、體)的玄乎。

只不過,當年血火相拼、生死搏鬥的集團因政治對立、歷史局限、認識尺度而人為誇大了二者的不相容處與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人為地忽略了二者的相容處與經濟措施的性質。

現在不僅是不爭論,
而是應當在研究二者傳統對立的同時認真思考、探索二者之間相似、相同、相通、相容、相互轉化、相互補充的可能、依據與現實方法。

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合理邏輯
或就是資、社共和
就是不同政治面共存、共生、共競、共贏、共和,
這,或就是中國式的共和主義
也即是源自幾千年前而今再復興光大的中式和文明

中國崛起是如何辦到的?(紀念剛辭世的朱雲漢院士) | 郭譽申

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震驚世界,很多經濟學者、政治學者都爭相研究中國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的發展龐雜多端,要掌握到重點頗為不易,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出版《高思在雲》([1]),在書中簡潔清楚地指出中國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非常中肯,令人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朱院士不愧是政治學界的頂尖人物。

中國能夠迅速崛起,最獨特的優勢是它特殊的政治體制,中國從1949到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完成了相當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把土地和工業資本都國有化或集體化,這些成為改革開放之後快速發展的資本。一個貧窮的國家開始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是缺少資金,窮國的人民只能勉強糊口,政府和人民都沒有餘錢可以投資基礎建設。中國因為都市土地都是國有,地方政府靠「土地批租」,即轉讓土地使用權,就能籌措到發展基礎建設的資金,而且隨著都市的發展繁榮,土地批租的價格會水漲船高,於是能籌措到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規模的建設。此外,中國建立了非常強的國家意識,能夠把資源集中使用在最需要的目標上,而其政治體制的動員能力非常強,可以達到社會最底層,因此執行力非常強。

中國非常大,大可能是巨大的負擔,也可以是巨大的優勢。中國善用它地大人多的優勢,是它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大才能夠有「規模經濟」,有些關鍵產業沒有規模是沒辦法發展的,例如台灣不可能建立高鐵產業,中國有市場和規模,已經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高鐵產業,近年開始外銷到其他國家。其次,大市場有磁吸效應,世界的前五百大企業幾乎都搶著進入中國,希望搶占成長市場的有利位置,在這種狀況下,中國有談判籌碼,要求外資答應某些對中國有利的條件,例如移轉某些技術或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等。其三,因為大,中國產業可以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內部就能形成「垂直分工」,先利用沿海的有利條件,等沿海的成本升高,再遷向內陸,像接力賽一樣,延長經濟成長的高峰期。

中國快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充分掌握「後發優勢」,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先進國家的資本,採用和借鑒先進國家成熟的計劃、技術、設備、以及與其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但可以視情況跳過先進國家當初發展的某些階段,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因此進步可以非常非常快。例如,在一些偏遠地區建置有線電話可能很困難,於是一舉跨入建置無線與數位通訊;中國的傳統金融服務業還沒有充分市場化,但是網路金融卻已經達到世界前列。中國一開始是模仿,現在逐漸能夠創新,掌握後發優勢和全球化,先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再成為「世界市場」。

雖然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仍低於美國,其每年的經濟增量已經超越美國,取代美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上述的三項優勢仍然持續,因此中國被看好,還會繼續中高速成長相當長的時間,成為所謂的「新常態」。

[1] 朱雲漢《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遠見天下文化,2015。

                                                                                     

兩岸都有文化大革命 | Friedrich Wang

歷史常常驚人的相似。

毛澤東在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讓青年學生開始所謂的造反,不讀書、不學習、整天把老師拉到豬圈牛棚裡面批鬥,直接闖入政府機關,讓行政完全癱瘓,全國各地開始破壞文物,歇斯底里地武鬥,終於搞成了一場十年浩劫。

等到1971年毛澤東覺得自己的權力已經鞏固,不想再玩下去了。那這些已經搞了好幾年的上百萬學生要怎麼辦?那就來一個「上山下鄉」吧!向無產階級工農前輩學習。最後的結果,這些人的青春什麼也沒學到,年紀稍長之後就被丟到荒郊野外自生自滅,這種慘狀在許多後來所謂的傷痕文學裡面都有各種描述。等到改革開放,他們大夢初醒,但是已年華老去,除了很少數的例外,幾乎這一輩子已宣告毁滅。中國大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到今天都還隱隱作痛。

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民進黨在2000年執政之後,等於發動一場文化大革命。七、八年級就跟著他們搞各種運動,並且在2008年之後隨著網路普及而逐步加溫。「公民不服從」、「大腸花」,「佔領國會」、「萬人送仲秋」等等,終於幫助貓女王獲得無上的權力。

坦白說,七、八年級是台灣最糟糕的一個世代,專業素養最差,辦事能力最不行,學術研究能力低落,許多即使受了高等教育,也沒有太多的思考能力,中國文化的認同已經逐漸消滅,但是也沒有新的世界觀或者文化觀可以取代,變成虛無飄渺的一群。他們把自己的青春以及選票都給了民進黨,換來的是一個暗黑的未來。

現在七年級已經逐漸進入中年,八年級也早就不是鮮嫩的少男少女。你們這些人還有什麼利用價值?那就為台灣犧牲,自生自滅吧,或者去東南亞賣淫、賣器官。就如貓女王所說的,2024之後,就完全不干她的事。

看起來九年級有覺醒的跡象?但是對於這一點,筆者並不樂觀,因為為時已晚,就算他們集體覺醒,面對的也是一個破敗的島嶼,核心產業出走,兩岸關係惡劣,隨時準備上戰場。而這一切都要他們去承擔,正如貓女王曾說的「只要台灣足夠強大,就不必擔心戰爭」,所以九年級如果未來搞不好,那完全就是你們自己沒有自立自強,跟現在這些掌握權力的人沒有關係。

筆者這種六年級的大叔阿姨,現在也只能冷眼旁觀,幫九年級加油,為七、八年級感覺活該。

政黨互鬥幾時了! | 楊改之

中國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母親!
我們血緣與文化的根!
共產黨才是敵人!而且精確的說,只是台灣特定政黨的敵人!

黨跟黨之間本來就是互排互鬥,有競爭,有爭奪!
國民黨、民進黨不就是互為敵人?成天廝殺不斷?
爭什麼?
爭的是路線,是政治利益,是資源分配,是勢力角逐,亦或其他!?
所以共產黨是他們的敵人,本來就天經地義!只是多了一個民主或共產的制度之爭!

國、共、民等政黨,他們互掐,互殺,互爭,互鬥幾十年了!
分出個輸贏了嗎?
此上彼下,彼上此下!彼彼此此,彼此彼此!
日月輪轉數十年!結果呢?
每個政黨都說自己是為了國家好,為了人民好!
所以必須繼續掐!
國家和人民何其無辜?被拿來當作鬥爭與資源搶奪的藉口!

本來是一個好好的國家,被這些愛國愛民的政黨政客們努力經營了幾十年,分裂成兩個不三不四,互不承認的畸形中國!
人民呢?
本來同宗同姓的親人,父母子女,因為內戰,無奈被動地成為貌似不同國家的人民!分隔兩地!
本來同種同文,血脈相連的兩岸,被教育成互相仇視的死敵!

島上本來應該同舟一命,相互融合的不同族群,現在互相對立叫囂,恨不得對方消失在這片土地!
天殺的這些政客!
甚而利用教育體制,媒體宣傳,修改歷史,抹除文化等手段,拼了命的洗腦後輩子孫:
那些是可怕的敵人,絕不可能當朋友!
千萬不要包容,不可軟弱,必須同仇敵愾,水火不容!
否則就是不愛家,不愛國!

互相仇恨的意識形態高於尊重與包容,互信互諒互助,團結合作,守法守紀,禮讓謙卑等人性之善的普世價值!
理性思考與客觀事實,都可以被政治正確與否凌駕,隨意扭曲解讀與篡改!
人民對於未來彷徨,對於國家認同迷惑,對於生活無奈,對於是非則失去判斷能力!

掌權者們口裏說的最重要的國家未來與人民幸福,正在肉眼可見地,凋零殘敗,分崩離析!
而他們,還在爭搶掠奪,還在算計機關,還在扭捏作態,
還躲在某個陰暗的角落,
或者富麗堂皇的宮廟裏,
偷偷地笑!

《莊子齊物論》裏一段話,每次讀都很有畫面感!很是政治圈的政客,名嘴們的寫照呀!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鬭。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