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臺灣是中國(即使“各表”)的一個省,政治上臺灣是中國一個“面”。她既是歷史中國的一段過去,又是現實中國政治的一個方面。
儘管面有大小,勢有強弱。但1與99都不是100。1加上99才是100。合為100後,再沒有了1或99,只有100中之1與100中之99。
政治面的“強弱”,要看趨勢、看發展、而非簡單的槍炮多寡、票子長短、聲音大小。
簡單地以人多人少、地廣地窄、看兩岸關係,是幼稚。
和平統一是“兩面”的共和,尊重是起碼的,互讓是必須的,互變是必然的,糊塗是聰明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心虛是可笑的,小家子氣是可悲、可氣的。
統一,主要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地理問題。將臺灣簡單視為“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將兩岸關係定位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定位為朝廷與水泊梁山的關係,是糊塗、僵化、可笑、癡人說夢、滯礙統一、危害民族!
無論何種思想、主義,無論多數亦或少數,無論長期還是久遠,都在歷史中形成、完善、接受歷史的核對總和揚棄;
是與非不應由一家說了算,不宜匆忙下結論,不必要一次就弄明白;
不同的路線、主義、模式、觀點、應該允許共存、試驗、比較、競爭甚至碰撞;
解決社會矛盾,鬥爭不是唯一形式,戰爭只是無奈的手段,協商、容忍、寬恕、尊重、和解、等待甚或退讓亦是基本選擇。
和平統一,
不是簡單的地理整合、海峽再通,
不是“勝王敗寇”,
不是解放、收復、納降(當然對“臺灣國”另當別論,只有以武力去解放去收復),
不是“賣台”或“賣共”,
而是不同信仰、主義、觀念、好惡、種族、黨派的人兒在“天下為公、人民最大”理念下的“和諧”、“共生”、“共和”、“共建”。
“共和”才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是起點、也是終點。
解決不同政治觀點的人們如何理性相處、鬥爭、協調、競爭、共和、共榮,是中國人一直沒處理好的問題。
當年國共內戰如此,
幾十年大陸“繼續革命”如此,
兩岸長期敵對如此,
當今臺灣島內藍綠惡鬥依然如此,
兩岸只經不政、經熱政冷,政治上至今無交集、難交集仍是因於此。
統一需要共和主義,
中國長治久安需要共和主義,
中華復興騰飛需要共和主義。
馬英九當年要求下屬不以"中國"以"大陸"稱對岸。實質上就是一國兩岸、兩面論。
這較“兩國論”、“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有質的區別。
應當肯定。

@kuo 谢谢发表。
十多年前文字至今仍新鲜。
十多年来“各表”烂筋扯不断。
两岸一个囯,国内多个政治面。
统一,不过就是这种不同的政治面结束对决、对立、隔绝而和合、融和、不同政治面共和、人民共和。
认识到这一点,两岸还为国名、国号争么?
讚讚
《和统如何统》
復興史觀:
近代、辛亥及今後相當歲月為中華文明、民族復興期,一切進步勢力、因素、同源、同夢、同歸屬、同休戚、同榮辱、同福禍。
兩岸定位:
一個中國內兩個有點差異的政治面。
統一實質:
一個國家內不同政治面的政治共和。
統一中國:
以人民為皈依、共和為旗幟、民主、自由、法制為支柱,共富、均富、法富為路徑,由兩岸、四地加海外華人五方共和共建共榮共享人民共和。
天人合一 共和统一复兴观:
一个伟大的中华复兴期;
(由此区隔五阶段社会发展论、资社歧路说、阶级斗争史、东西模式防)
两个有异的政治面;
(揭示两岸关系为政治对立而非主权争执,亦非中央与地方。结束、消减政治对立的路径在行共和政治)
三个历史里程碑;
(理性评价历史、优雅淡化冲突、引领面向未来,破解名号纠缠、逼隐独显形、促懦统张胆,)
四地五方(加海外华人)共建共和。(将台海问题纳入复兴伟业总体思维、布局、行动。)
由政治共和(共和政治)达致人民共和。(统一不是同一、一律、清一色,统一的实质是不同的东东共生、共存、共荣也即共和)
路徑之一: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人或已嫌老;
“共产主义统一中国”,大陆人或许要笑;
“民族主义统一中国”,新党、国民党、亲民党气得要跳(两蒋们不是民族主义者?)
“民主自由统一中国”,大陆人只见民进党胡闹。
“共和主义统一中国”,或许正好。
“共和”的思想、主义应是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础。
讚讚
統一大業需要兩岸均能仰望的旗幟 | 天人合一
統一必需要實力。但實力不是旗幟,實力需要旗幟引領。
實力不光指硬實力。實力的重大內容是政治吸引力、民意召喚力。
旗幟往往發生強大者料不到、想不通的嬗變。國共之爭的勢換位移即是例證。
迷信硬實力,動輒打過去,除了對民族最大利、人民最大願不充分考慮與不負責任外,在政策與策略上是不動腦筋與不盡全力。
當前在台海問題上,大陸缺乏理論建樹與議題引領能力。
許多時候,許多領域、官方給人被動應付、見招拆招、應接不暇之感。學界常常是眾口一詞、多年一調、將言囁嚅、欲說還休。相較於對岸或統或獨或保持現狀五花八門的熱議,大陸倒像局外人,似乎太過冷清。
最好笑、可氣的是一碰到、想到、意會到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就臉紅心悸降嗓門;
最難忍受的是堂堂正正的“中國”、“統一”等字眼常常要刻意掩藏而只見“和平”、“發展”、經濟上“讓大利”;
最該反對的是政治上不作為、坐等花兒開,把統一搞得遙遙無期。
以什麼統一中國?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人覺得陌生,臺灣人或覺已老。
共產主義統一中國?臺灣人或感害怕,大陸人難忍不笑。
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統一中國?國民黨、親中者氣得要跳(我們這七十多年就不是愛國者?不是中華民族復興一分子?)。
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人只見民進黨胡鬧。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
“一國兩制”從何而生,將向何去?
“一國兩制”是解決台海問題的一種方法,但還不能算統一大業的思想、理論原點,且因在“一國”定義上認知差異,目前尚難成為兩岸的共同語言。
“一國兩制”需要深化、發展、細化、清晰化。
為什麼要“一國兩制”?
為什麼能“一國兩制”?
如果簡單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幾字,就太膚淺了,就可能會將“一國兩制”淪為“臨時抱佛腳”、“病危亂投醫”的無奈選擇;就會坐實台人“哄進來、哐在一國再說”、“統戰伎倆”的疑慮;就會簡單我們的心志、使我們忽視臺灣問題的複雜性及其與港澳的差異性而犯“一刀切”、“簡單化”、“急性病”、甚至“施捨感”等幼稚病;就會誤我們跳不出“階級鬥爭”、“東風西風”、“惡質政爭”的怪圈、失去開萬世太平的良機。
“一國兩制”絕非權宜之計,應有更豐富、深遠、宏偉的內涵,或就是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力量、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在一個國家內可以而且必須求同存異、政治共和。
共和、人民共和,正是一國兩制的思想原點與最佳詮釋。
“一國兩制”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在於:
第一,近代百年,中華民族奮鬥復興期也,兩岸同源、目的一致,不同政治信仰的人們在不同境況條件下進行不同探索、形成的不同的模式、經驗、制度及血淚教訓,是中國人的共同財富,共同起點、共同依憑,不應該被輕率否定、破壞、忽視;
第二,海峽兩岸四地在一個傳承最古老的民族、凝聚力最強久的國度內,存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社會制度、治理方式,這或許是上天賜予以“中庸仁和”為中心的中華文明的特殊厚愛與特殊使命,使其能在這冷戰、熱戰不斷、天災人禍時發、人類時臨自毀的紛擾世界裡,擔當和諧、大同的引領,這種“多樣化”、“全色彩”、“小世界”,我們應當珍惜、把握、利用、發揮。
第三,大陸的國號就是“共和”,拂去我們過去在“人民”、概念上的的誤讀,這共和實質就是“不同政治面”的共和。
以“共和”為旗幟則:
“一國”自然是“兩岸”同屬“的一國;
“兩制”不再是有你無我、不容的水火;
“兩岸”只是政治有點差異的兩個方面;
“統一”不過是復興大潮匯流合力共進;
“統一後的中國”是“民國”和“人民共和國”的自然傳承與歷史昇華,由兩岸四地加海外華人五方共建、共和、共榮、共用。
“國號”、“對錯”的爭論可以休止;
“一岸獨大”、“一制獨存”、“整碗全端”、“翻臉不認帳”的擔心可以冰釋;
“矮化”、“投降”、“征服”、“併吞”的魔咒會得以破解;
滯統者、隱獨者將被照現原形、無可推諉;
真獨者、死獨者會被逼成少數、逼進死角;
國際阻力將降至最低、消於無形;
政治對話的禁錮將被打破,統一的民意將成湧天大潮;
惡鬥千年的中國舊式政局將徹底更新。
中華“和”文明將開人類萬世太平局。
讚讚
出門(國際)一個中國,進屋(國內)含糊各表
| 天人合一
兩岸,一國之內的兩岸。
各表其“制”,自然;
各表其國號後加上對岸屬國解釋且促統,可;
各表其國,不言統、只說臺灣二千三百萬,則是台獨、獨台、借殼獨。
兩岸啥關係?
因堅決反對台獨而脫離民進黨的民進黨前創黨大老朱高正先生說:兩岸是一個中國內尚未簽署和平協定的內戰狀態下的“兩個交戰團體”。
我將臺灣定位為:地理上,臺灣是中國的一個島嶼;政治上,臺灣是一個中國內與大陸有點差異甚或有可能對立的“另一方面”。國際上,臺灣沒有也絕不能代表兩岸同屬的中國。
研究台事方案,名號,應是反復切磋、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皆大歡喜後的結果,不應是尚未坐下、不想坐下而故意擺出的拒馬、刻意挖掘的鴻溝、阻隔靠近的峭壁。
不說統的“自表民國”,
如果不是“懦統”們為了掩飾選票算計下不敢言統一的怯懦無為而無可奈何的“找藉口”、“扯爛筋”,
那便是“獨台”們在國際毫無獨的空間、在國內兩岸強大的反獨高壓下,想獨又不敢明獨,而借民國畫皮包藏獨、對付統的“拖時間”、“玩花槍”。
充分理解、包容、考慮臺灣民眾的稱謂習慣、歷史情結、尊嚴面子,與高度警惕、識破、防範、擊敗台獨、隱獨政客利用“民國”名號欺哄臺灣民眾騙取選舉利益、實施“借殼獨”,是當前及今後較長時期內對台事務中最急要、很複雜的課題。
我還是老話:
出門(國際)一個中國,堅定杜絕各表,不給獨台縫隙;
進屋(國內)含糊各表,民間想啥表啥,官方不言各表。
近期不扯名號,水到自然渠成。
各表一萬年,也是一個中國,也有兩岸和平,最後歸結統一。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