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對幾個心理問題提出統一的論述,包括現代社會所關懷的孤獨問題。)
我很感興趣的一個議題是,為什麼某些LINE群體表現得比較缺乏幽默感?過去我一直嘗試從這些群體成員的個性去思考,假定同性格的人比較能夠互相吸引。然而,這假定似乎不符合事實,因為多數群體是由同學所組成的。他們只是恰巧在同一個班、一個系、或同一個學校裡的社團,不見得有相同的個性。而且,我也看不出,哪種性格的人比較有(或缺乏)幽默感。
今天我突然想到,也許不是一個人有沒有幽默感,而是他會根據自己過去與一個團體互動的方式來決定是否在那兒表現幽默意識,也就是說,是否送幽默的訊息出去,是否對別人送來的類似訊息表示欣賞等等。這樣的說法似乎更能夠解釋事實。例如,我所屬的一個同系同學的群組似乎表現得比較排斥幽默感,而這似乎跟我們在大學時不常有這種方式的互動有關。更關鍵的是,我們的老師也表現得如此──大多數老師似乎更倾向於表現他們的憂國憂民、憤世嫉俗、或者對真理懷有唯一的熱情。
然而為什麼我似乎比較喜歡表現幽默意識?我猜,我的變化來自於我在美國的工作環境。我加入貝爾實驗室以後,發現我的上司常常喜歡講笑話,而且層次越高的上司越喜歡表現他們(也許自認為超人一等)的幽默感。我回到台灣後,常常在外國賓客多的聚會裡說我聽來的笑話,發現頗受歡迎。還有一次,我在中研院的一個聚餐裡講笑話,同桌的劉副院長聽了,在行政大樓的聚餐裡複述了一遍,並且得到笑話比賽第一名,很高興地把獎金轉送給我。
因此,人在社交場合所表現的個性常常與他感覺這樣的個性是否被接受有關──否則他會選擇沉默不語。這個原理似乎能夠解釋很多現象。例如,很多人(包括有訓練的心理醫師)看不出他們常接觸的對象有不正常的心理,卻驚異地發現後者竟然選擇自殺一途。很顯然的,一個人在別人面前所表現的行為、所表達的思想、甚至當時所想到的事情跟他獨自一人的時候並不相同,而且可能迥不相同。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也支持這一點。人在社交(包括工作)環境所使用的大腦網絡與孤獨時所使用的不同。而且,當其中的一個網絡開啟時,另一個則處於關閉狀態。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脫離社會的孤獨老人比一般人有比較多不正常的心理表現,甚至不健康的生理表現。
附記:我所說的笑話改編自一本學術著作,如下所示。
台北動物園有兩隻獅子趁著管理員不注意的時候跑出園外。一隻獅子(A)當天就被抓了回來。另一個獅子(B)在一個月以後才被帶回。事後,A問B,牠怎麼能夠躲那麼久都沒被發現。B說,牠翻過一座山來到中研院,並且躲在一個研究大樓裡。肚子餓了,牠就吃掉一個研究人員,從來沒有人發現任何異狀。A問,那你又怎麼被發現的呢?B說,我不小心吃掉了一個研究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