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歷史地位 | 郭譽申

俗語說:「蓋棺論定」,意謂人要到死後才能論定其一生功過。這有相當道理,譬如:鄧小平在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才推動「改革開放」,完全改變了中國大陸。而李登輝的人生最後二十年變成「台獨教父」,與他以前的政治態度截然不同。馬英九的人生不像鄧、李那樣跌宕變化,雖然離「蓋棺」很可能還有很多年,現在已經可以「論定」了。

這次馬英九的出訪大陸雖屬非官方、私人性質,但意義非凡。他是第一位訪陸的台灣卸任總統,尤其此刻的兩岸關係正處於去年以來的緊張態勢,而蔡政府仍藉已消散的疫情對兩岸交流多所限制。馬的訪陸當然有益於緩解兩岸的緊張關係,並催促蔡政府解除對兩岸交流的限制,有助於幾十萬的在陸台商台幹獲得實質的好處。馬的訪陸也大大掀起台灣內部被綠營壓抑多年的中國情,台灣人的祖先大多來自大陸,與大陸的聯繫永遠是血濃於水!

馬英九的訪陸行程恰好與蔡英文總統出訪中南美洲、過境美國的行程撞期,頗能平衡蔡所傳達的台灣傾向獨立,及無限度親美、唯美命是從的立場。蔡政府的抗中親美言行使美國及其盟國以為,台灣樂於像烏克蘭一樣擔任美國的馬前卒,挑戰中國大陸,因此紛紛宣稱支持台灣。這樣的推波助瀾真有可能催出台海戰爭!馬的訪陸,讓世界看到與蔡政府相反的態度,讓世界知道台灣人的祖先大多來自大陸,很多台灣人仍自認為中國人,希望與對岸親和的相處,並期待有朝一日兩岸能夠統一。世界不能忽略這些台灣人的心聲。

馬的訪陸是兩岸交流的範例,也對兩岸交流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對台灣的好處已如上述。其實兩岸交流正是馬英九畢生的重要貢獻。

1987年底蔣經國政府決定開放人民到大陸返鄉探親,隔年成立大陸工作會報的任務編組,由擔任研考會主委的馬英九兼任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1991年大陸工作會報改組升格為陸委會,馬升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直到1993年去職。這段期間正是台灣開放人民到大陸探親及觀光之始,而大陸工作會報和陸委會是執行單位,因此馬是兩岸交流政策的最初執行者(或許也參與蔣經國開放人民返鄉探親的決策)。

兩岸交流是一點點逐步開放的,到馬擔任總統時更有大幅進展,2008-9年兩岸實現「三通」,即航空和海運的直接通航以及直接通郵,台灣並開放大陸人民到台灣觀光,隨後兩岸直航的航點大增而兩岸交流非常頻繁,因此馬英九無疑是兩岸交流的最主要實現和促進者。

馬英九主政8年,大家對其施政或有不同評價。但是他畢生傾力實現和促進兩岸交流,有益於兩岸和平和台灣經濟(譬如  2021年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高達1716億美元),也有益於未來的兩岸統一,是他的重要貢獻和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