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0年代陳長文先生就提出「一國良制」,對台灣統或獨的持續影響不可謂不大,雖然早已有不少對一國良制的議論,兩岸和國際局勢一直在變化演進,以今日的局勢,一國良制仍值得我們探討。
陳長文說:“德國統一的事實證明,只有好的制度統一壞的制度,而壞的制度必須接受好的制度”。
順著陳先生說法,是否也可用49年人民勝利的事實,用今日中國步入G2引領、主打中華復興的事實,證明大陸制度之良善有效而臺式必須接受陸式?
陳先生可否回首以下幾個現象,島內民進黨在野時,野蠻議會廳,加上王金平放水,馬政府所提議案基本被惡行阻擋。這,沒有“少數服從多數”,也算民主?
現在,民進黨當家,國民黨斯文,島內議會議事,何時真正協商?
一句“一事不二議”,容得你少數在野黨些微異議? 這,不叫專制?
再有陳水扁巨貪,民進黨以一個黨的力量死抗硬撐,是為進步?
更大者,臺灣停滯、大陸騰飛,與各自制度沒有正聯繫?
陳長文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統一必須是人民「需要美好生活」的統一,而這也就必然包括制度的統一”。
只要說統,總體不錯。
問題在“制度的統一”如何講,清一色、一個樣、盡相同?
同到啥程度?
以誰為標準?誰來當裁判?
陳長文開出了良制的幾個特徵,儘管其或許隱含著非議、否定大陸制且讓大陸公知心跳的元素,我也贊成,我不認為大陸制度不該進步。
然而,良制特徵,僅此遠遠不夠。
至少,需要強力保證國不分、族不裂,需要保證政治活動不只是政客奪權鬥爭,需要保證社會安定平安和平。
就在陳先生們幾十年良制的自詡、自傲中,台獨愈演愈烈,“中國”在台灣快要搞沒了,還不醒醒嗎?
陳長文說:“一國兩制是鋸箭法”。
其前瞻“不徹底”而可能遺留隱患,其也有香港有亂作依據,然而,這是對一國兩制的嚴重誤讀、亂比喻。
從現實、小處看,何不將一國兩制、看成兩牛拼死相抵,拉開後並駕齊驅?
何不解讀為不爭論、試試看、比比看?
再高遠點、簡單點,其不過就是“不同政治面政治共和制”?
一國兩制,就統一的國家言,“兩制共和”,不就是一種良制?
陳長文說:“先良制,後一國”。
顯然是拒統法,其隱含大陸非良制,非得大陸先要與臺灣一個樣。
抱歉,在下對此論歷來反胃,十年前即批判其為“隱獨者進攻之矛、滯統者遮掩之盾、良善者迷魂之湯,私心者滯統而又良心不安的開脫之辭”。
這些年來,臺灣的良制論者們,為統一做了什麼,兩岸政治近了幾許,島內獨霧可有消減?
答案明顯負面,則此論確是拒統託辭。

《 “三制”说,误读了“两制”》
—— 与岛内《一国三制》提议商榷
在下高度肯定、点赞岛内《一国三制》提议者的积极探索。
一切有利统一的行为皆值得尊敬,一切探索如何统的活题皆可商量。
提出商榷于后:
第一,“三制”之说,或许误读了“两制”。
台湾同胞似乎有点误读“一国两制”,缘由文章提议说“在台湾施行和香港不一样的制度,以“一国三制”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
谁告诉台湾同胞统一后非得在台湾实行“和香港一样的制度”?
和香港不一样,就是“第三制”么?
西藏、内蒙、甚至各个省内少数民族洲、县、区,与汉族也有“不一样”,如此排列,岂止“三制”?
一国不说,人尽皆知。
“两制”,恐怕当年是从资、社两个大阵营、两岸两端大差异上来划分且大概粗线条而言的吧。咋个拿着香港现制简单比台湾?习主席说议台湾方案当然不就等同香港方案,否则还议个啥?。
就算香港有个方案、台湾来个办法,还有西藏新疆等等“自治区”的特殊制度性安排,也不能三制、N制加着算。
其实,台湾、港澳,实行与大陆现行“不一样”、有区别、有差异的治理制度,就叫、都叫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污名化,原因在不少人不要一国(此为台独、独台)不愿现在统(惧怕统懦弱统),而非不要“台湾有与大陆不一样的制”的“两制”,更多的是岛内对一国两制长期污名而导致民众没有真正理解一国两制不是算术题,其实质是“一个国家内有异的东东共生共存共和”。统一后既然一国了,说两制、三制、N制,其实都不是大问题,其实也无所谓。
一制、两制、三制,不是关键。
关键、实质、核心的是在大一统国家(核心理念发展方向法制纪律强力保障)下不同政治人政治力如何相处、咋个竞争、怎样和合,怎样不再极端斗争斗争到你死我活、甚至分族裂国、甚至勾结外国打中国。弄清这个问题,由此完善制度,这,实际上就叫“共和”,(为了与西方共和制相区隔以避免幼稚僵化者误解,我只用共和而不加制),而这共和,实际是一国两制的最佳诠释、出发点与归宿处。两岸皆有法源有律定。
台湾人不喜欢“一国两制统”,那就叫“两岸共和统”吧!里子一样,面子有了,长期泼污一国两制的责任咱就不深究不争论了。
感言相赠:
相同为一,相异为二。两制不是加算术,二三四N皆两制。
大同算一,小异算二?大同小异即为一,多异共存不算二。
两岸旗帜皆共和,异制相容是真谛。
探寻相异和处道,三制早在两制中。
讚讚
兩制並存即最良制,兩制磨合終成良制 | 天人合一
正經話先生提問:
既然一國兩制只是統一的過渡形式,
實質、最終是一國良制。
為何不現在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良制?
天人合一回復:
國,既是今人享用的,又是先人傳下的,更是後人依託的。
今人不該辜負先人,更要對得起後人。
制,有先人遺傳,也影響後人,然更多為今人的認知、情緒。
人與人,視角不同、利益有異,對制的認知、堅守,當然難同樣,對制的爭議、爭執、甚至鬥爭,具有恆久性、長期性。
然相對於國,制,僅具暫時性、短期性、未經驗證性。
制在國前,小兒科也。
幾千年輝煌榮耀也罷,血淚情仇、累累白骨也罷,中國,只有一個。
維護祖宗產業,遺留後人祥和,才是做人的本分。
國,當然具有壓倒性的首要意義。
制,國人相爭久矣、烈矣、慘矣!
辛亥以來,內戰四十年、幾多屍橫遍野,對峙一甲子、幾多離恨別愁。所爭,即所謂制。
然而,當年所爭者,分歧今還在?對立真水火?
一眾返鄉熱、一浪台商潮、一曲胡連會,一紙三通文,一把黃埔淚,百年制爭史,盡付笑談中也!
制,今人認知仍有異、難盡同。
資社之爭雖式微,左右、快慢、藍綠,何處、何時沒有制爭?何時能夠終結制爭?
因異即爭,因爭便分、插杆旗便自立,劃個道就不讓人進。不要說國,還能有省、有市、有鄉,甚至有家?乾脆回到山洞、叢林去吧!
國,恒久、實在;
制,短暫、虛幻。
制在國中存,制有異,因國而大同,小異、相容;
制優劣,同國才比較、競爭、互補、共進、共榮。
繼續制的爭執,是不吸取歷史教訓;
只以己是,總以人非,以己見己制加諸對岸,是不尊重兩岸客觀情勢,不尊重對岸人民;
非要在制上立馬分出個優劣,是無視兩岸的複雜情勢,近乎狂妄、無知、不智。
以所謂制自立門戶、分族裂國,愚蠢、私心、不負責之玩火自焚。
兩岸兩制,孰優孰劣?
比比吧!
看看吧!
緩緩吧!
兩制並存,本即良制。
兩制磨合,終成良制。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