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天,最後一架美軍的飛機從清泉崗基地起飛,象徵美國在台灣的軍事部署名存實亡,也象徵美國跟台灣的外交關係即將結束。當時美國已經結束越戰,尼克森的訪中已經結束,緊接著是福特的訪中,基本上美國拋棄台灣,並且結合中國大陸來制衡蘇聯的格局已經完成,與台北方面斷交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所以,當美國的戰略構想發生改變,台灣就隨之沒有價值了。
40多年過去了。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始終用《台灣關係法》為基礎,以及近年來陸續通過的幾個友台法案所建構而成,美國在對台灣的關係上保持的相當程度的戰略模糊,名義上與台灣沒有外交關係,但實際上政治軍事都有緊密的合作。美國近年來不斷宣告美軍重回台灣,並且與台灣軍方的合作更加緊密。但這些看在北京眼裡,心裡有數:都是本來就存在的事實,只是過去美國人不說,北京也不提,雙方就靠著默契維持到了今天。
這一次美國又揚言要加強在台灣的駐軍。其實不過是從一個排增加到一個連,大約150人上下。這個兵力對美國九牛一毛,也不足以改變台海的軍事天平,主要還是一種象徵性意義。但是要注意的是,這150人的微弱兵力當然不足以對抗中國大陸,但是仍然可以在緊急的時刻,例如撤僑,發揮出比較大的作用。
最近這幾年美國、日本不斷推出所謂的兵推。一方面當然是警告北京,如果在台灣海峽發動戰爭,美、日仍然有勝算。但是這未嘗不也是在警告台灣:美國不是給予一張空白支票,可以任意填寫。因為代價太大,所以美中雙方都顯得非常謹慎,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實際上,相信兩邊都知道核武大國彼此之間是不能交戰的。
對中國大陸來說,三年防疫封控,現在還面對美國與西方世界的一些制裁、封鎖,的確在經濟方面發生比較大的困擾。所以,未來兩到三年休養生息恢復元氣還是必須的。在這個前提下,或許對台灣與美國還會繼續忍讓。但是對中國大陸的領導群體來說,2027年之前應該還是一個界線,必須在台灣問題上有所作為,否則實在難以對內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