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球事件看中美關係 | 郭譽申

從中國大陸飄到美國領空的空飄物,被美國指為蒐集情報的間諜氣球,而中國則說它是用於氣象、科研的民用飛艇,因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而導致偏離了預定航線的意外。即使空飄物已被美國打下來,中、美誰的說法是事實,旁人恐怕仍然無法認定。

其實空飄物是間諜氣球,還是民用飛艇,根本不重要。即使是間諜氣球,美國任由它在領空飄浮好幾天,就表示它沒有多少情蒐能力,並且絲毫不影響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卻趁機藉此指控中國監視美國、侵犯美國主權、又違反國際法,並且推遲國務卿布林肯的訪中行程,以表示美國的抗議態度。

其實布林肯的訪中也不重要。去年11月在印尼G20峰會,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了3個小時,希望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隨後就規畫了布林肯今年初的訪中,目標是進一步緩和中美關係。

然而美國的作為卻是另一套,譬如:無端指控中國在新疆實行種族滅絕,在國會通過多項支持台灣而違反「一中原則」的法案,無所不用其極的打擊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如華為和很多半導體公司。美國等於已對中國發起實體戰爭之外的全面戰爭,因此布林肯的訪中其實是笑裡藏刀,不懷好意的,一面打擊你,一面企圖軟化你的抵抗意志(例如有些企業可想會幻想美國將放鬆制裁)。中國當然清楚這點,因此對布林肯的來訪一直是意興闌珊的。

中美已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激烈競爭,氣球事件讓美國能夠趁機妖魔化中國及渲染中國威脅論,似乎有利於美國,不過氣球根本少有情蒐能力,也絲毫不影響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美國這樣宣傳大概收效不會大。另一方面,布林肯的訪中行程被推遲,中美關係不能緩和,以及美國的持續妖魔化中國,應能讓中國人認清,中美的競爭沒有妥協餘地,而只有全力求勝和自力更生一途而已。完全拋棄妥協的幻想是中國的收穫。

有些人至今仍認為,若中國能夠始終韜光養晦,主要是不加速軍事現代化,則美國不會打壓它,因此有益於中國的持續發展。筆者很不以為然。

根據國際關係方面頗受重視的現實主義理論,大國彼此是難以信任的,甚至互有敵意(參見《以攻勢現實主義評判美國企圖壓制中俄》)。而中美已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更很可能發生戰爭。假使中國沒有加速軍事現代化,美國極有可能挑起中美間的戰爭(譬如支持台灣正式獨立,引起台海戰爭),並趁中國羽翼未豐之時把中國打下去;反之,現在中國的軍事力量雖然仍比不上美國,但在中國大陸周邊,美國未必打得贏,因此阻止了美國的野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