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宋朝的結構性問題 | Friedrich Wang

大陸一部黑色喜劇《滿江紅》在春節火爆。這部電影講的是岳飛死了之後四年的故事,但裡面高潮迭起,角色各懷鬼胎,非常精彩,可惜台灣沒有上映。

宋朝在創建的時候,趙匡胤有過家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所以在兩宋三百多年的時間,就算是大奸臣如蔡京、賈似道之流,也並沒有遭到殺害。幾乎可以說300多年來只殺了一個重要的大臣,就是岳將軍。所以就值得我們探究到底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政治權力的問題。北宋的建立,基本上就是一群北方的武人集團所發動的軍事政變的結果。而建國之時,南方還是割據的狀態,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國家都還在,也都還有一定的實力,全中國的統一雖然已經有了曙光,但仍然需要努力。等到趙家兄弟多年奮戰,終於使這些小國逐漸消滅或者收服,將混亂了至少150年的中國重新奠定秩序。但是這些北方的武將,包括老趙在內,都對南方人士抱有一些距離,所以相傳趙匡胤就說過「不相南人」。也就是說宋朝的家訓,不會用南方人當宰相。一直到宋真宗,宋朝已經建國超過半個世紀,才出現了第一個南方宰相王欽若。

但是,這種狀況不會長久下去,因為科舉考試。南方環境好,社會經濟發達,再加上比較少經過戰亂,藏書量也豐富,在國家安定之後的科舉考試當中,南方士人往往輕易脫穎而出。這迫使了宋朝幾次為了是否「分道取士」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其實這就是為了讓北方有一些保障名額,否則怎麼跟江南那些超級會考試的學霸相互競爭?到了北宋中葉之後,南北之間的隔閡與在開封朝廷中的競爭,就越來越白熱化。

實際上王安石改革所引起的新舊黨爭,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場南北之爭。王安石江西人,他的新黨核心呂惠卿、章惇、後來的蔡京,多是浙江、福建、廣東人。而以司馬光為中心的守舊派,則多是黃河流域的正統。王安石變法的許多主張,相對而言也都對南方比較有利,而造成北方許多額外的負擔。王安石提拔呂惠卿,呂提拔蔡京,蔡提拔秦檜。把這個脈絡搞清楚,答案其實就呼之欲出了。

南方人在朝廷遭受了打壓,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要用金錢與物資來與北方的契丹、西夏換取和平。南方地區的負擔因此很沉重,又還要養開封朝廷龐大的官員、王室、以及超過200多萬的軍隊。而且,在政治舞台上也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南北之間的隔閡與猜忌,完全沒有因為北宋已經建立170年而有所緩和。

終於發生靖康之難。開封朝廷中央被女真人一網打盡,只有一個康王趙構僥倖逃走。以秦檜(南京人)為首的南方士紳擁護了這個王子在杭州建立新的朝廷。諷刺的是這裡就是170多年前被他們祖先所滅亡的南方各國的土地。一開始,當然還需要在戰鬥中逐漸崛起的北方民間武力如岳飛軍團,以及過去在陝西有長久對西夏作戰經驗的軍人如韓世忠、吳玠等人的奮戰,這個時候南北因為大敵當前還算和諧。岳、韓、劉、吳等人作戰,都需要南方這些官紳出錢出力。終於,幾場重要的戰役取得勝利,扭轉了戰局,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真金國給擋在秦嶺、淮河一線,江南宣告穩定。

對這些北方軍人來說,他們當然要的不是防守勝利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夠「收復兩京,迎回二聖」簡單說就是必須趁勝追擊收復北方淪陷的國土。這,就使得一度同舟共濟的南宋朝廷,终于還是走向了對立分裂。對南方的這些地主官紳來說,女真多年爭戰已經疲憊,故不想打了,而他們同樣也不想打,因為收復中原對他們來講一點好處都沒有,好不容易中央政府到了南方,受到他們控制,難道還要再回到過去那種花錢又受氣的狀態?

對宋高宗來講,當然現在皇帝就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的父親與哥哥回來,這是可想而知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高宗的老媽韋太后本身就是浙江人,過去在後宮的地位不高,所以康王的政治地位本来也不高。故對這對母子來說,回浙江建都等於是回到姥姥家,又有什麼不好?所以當議和逐漸成為金、高宗、南方官僚群體三方面的共識之後,這些北方軍人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韓世忠、吳玠、劉錡、楊存忠等人都可以滿足於財寶、官位,故能加以妥協。而堅持北伐立場的岳飛,其麾下又還有一大批英勇善戰、而且對其個人效忠堅定不移的軍人,那就必須要趕快剷除。因為,他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下的惟一障礙。

悲劇,到此已經難以避免了。岳飛之死,實際上是一個長久的結構性問題,也是宋代政治無能與無解的死結。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