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只是臺灣人、決離中國去”的極端台獨死硬者外,兩岸中國人在地理、文化、歷史、血緣、法律上對“一個中國”完全一致。只是在政治上誰是、誰能、誰該“代表”有各自表述。
粗略看來,這種“各表”,在一個中國內部、在兩岸之間:
不爭才怪事。
血火相拼,生死過節的怨恨,哪能輕易煙消雲散;
幾代人隔絕、幾十年固持,哪有不開價、議價直接生意成交;
老習慣改口,總要個說道、總需要時日。
在成交OK之前,爭,都是必然的、正常的,只要不揮拳頭、動刀槍,只要不掀桌子,
爭爭也無妨。
誰能代表?
誰終代表?
憑實力、憑路線、憑貢獻。
最根本、最終結的是憑老百姓喜怒哀樂。
兩岸都唱“全心全意 “人民最大”。自當不怕人民選擇、裁決;自該心虛分族裂國、壞和引戰、貽禍家國,青史要留駡名。
何況,誰就定論不會、不能“共同”代表?
爭爭或有益。
比較才有鑒別,競爭產生活力。
兩撥孝子賢孫,爭相比好,樂的當然是老祖先人,贏的最終是“沉默的大多數”兄弟姐妹。
一國下和平理性的“爭”,再爭一甲子,還是一個中國。
簡言之,爭爭無所謂,吵吵無大妨,等等或許會好起來。姑且待之也罷。
然而,生活總不讓人太簡單,
有人似乎在把“各表”當成“不接觸”的由頭;
在用“各表”抓緊掘進兩岸間的鴻溝;
在用“各表”姑息、縱容、掩護“表獨”的坐大;
在用“各表”葬送國人“同表”的希望。
這就要求人們對這“各表”予以警惕、進行深究、正本清源。
四九年後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各表”在國際間原本沒有大問題。
兩岸都堅持自己是同一個中國且為西方世界以及美國承認、尊重並在中美聯合公報等中宣示。
毛澤東為了“只有一個中國”硬在聯合國大門外等待、堅持了二十多年。
“兩蔣”寧忍孤獨,至死牢守一中、冷酷制獨。
這種爭執,只是信仰、主義的碰撞、頗有血性、尊嚴的堅持,而沒有族分國裂的危情,不見權謀、機巧的自私。
七一年,潮起潮落時、花謝花開中,被壓制、孤立二十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終於登上聯合國講臺,中華民國國際法地位宣告終結,歷史情景劇翻轉一個面繼續表演。
“蔣介石集團”人還在、心未死、理難輸,淒風苦雨中自謂不變、旗幟不倒,返聯之聲未斷。
蔣經國們勵精圖治、竟將危如累卵、病若遊絲之地建得政治開放、經濟騰飛、獲“四小龍”美譽、如馬英九所謂之“新生”。堅持“所表”的蔣經國仍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臺灣經濟推手孫運璿還想“以臺灣經濟起飛經驗引領大陸”。
這時候,臺灣的“各表”,勢所必然、其情堪憫,所爭一中、倒無大礙、且讓敬佩。
只是近些年。臺灣的那一“表”有點變味、變質。
在李登輝“一邊一國論”、陳水扁“公投入聯”、“去中國化”大動作,蔡英文“我是臺灣人”、“中華民國就是臺灣”公開大挑戰背景下,馬英九“不獨”,卻常常讓獨、縱獨,“不統”,倒真是實實在在的畏統、避統。其所“表”的中華民國常常與2300萬混淆、等同。
不見大陸這一塊,不說統一這碼事的“中華民國”與“臺灣國”何異?多遠?
這時、這種“各表”,在國際上喊聲越大、同氣越多,真相越亂、誤會越深、獨焰越熾、和統越難。
難道真的要搞到兵戎相見、搞得恩斷情絕,搞得各方都下不了臺?
大陸當然不能漠然視之。
針鋒相對外交仗,堅持自己所“表”,否定臺灣所“表”,是有點損傷台人面子、會增加離心的情緒,然而又是必然、必須的無奈、來不得半點含糊、猶豫、溫情的選擇。
在維護“一中”的大情懷與照顧面子的“小思量”之間,大陸當然難以兩全、不會兩全。
當各表之爭,從原來一國內兩個政治極端面的象徵符號之爭,異化為兩國、一中一台,兩岸同屬的一中與“就是臺灣的中華民國”的爭執後, “各表”在在一個中國之外部,在國際上的大多場合具有了實質的意義與尖銳的對立。
在一個中國內部,這種“各表”,深究起來,卻是個假議題。
在臺灣,
馬當局自表一中,卻避談統一、不幹統事,能算代表?
馬英九提互相承認,且慢說其或許瞞天過海、暗渡“兩國”,既然承認北京,當知自己方尚未、也不能夠“代表”整個中國。
臺灣當局把“各自表述”喊得震天響,其實很缺“代表”的真心與底氣。
在大陸,
“和平統一”取代“戰爭解放”(當然,“不武”,這僅是對非台獨而言)後,大陸自然不會、不能、也沒有理由與辦法再把臺灣的“國民黨反動派”這種政治異類當成消滅的物件。
“坐下來”、“好商量”,“什麼都可談”,絕非客套話,而是鄭重的政治宣示。
“胡連會”兩主席平等尊嚴具體示範後,人們更沒有理由不把臺灣視為中國政治的一個方面、統一大業的一個方面。
在和平統一最急要兩岸同心互動時,在兩岸由冷漸熱、將信將疑時,在台獨鑽縫覓洞,伺機破壞、開倒車時,老想“唯一”、只唱“合法”,是沒找對地方,是沒事找事,有點不懂音樂,有點給台獨勢力攻擊統派、維持現狀派提供炮彈與口實。
在一個中國內部,誰代表中國,確實不是政治家自己說了算,不是那一個單方面“各表”了算,不是現在就說了算,而是全民決定、是雙方努力、是坐下談後的結果。
談的雙方,憑的是天地正氣,為的是公眾利益,扯的是邏輯道理,仲裁者是全體國人,天然就平等,哪裡需要墊高板凳、抬高身姿、裝成神聖。
扛著中華民國的大招牌,你想幹什麼?
戡亂、剿匪,開玩笑吧?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談,那不就是兩國論?
在國門之內,屋簷之下,動輒“唯一合法”、心念“中央政府”,有啥作用。
是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
是要“奉天承運”、“南面受降”、“一個吃掉另一個”?
是要國對省談,姑且不說現實否,邏輯上也怪怪的。
海峽,不是國與國界。統一,不是國與國統。扯國號何干?
兩岸分隔,源起政治面、政治家的對立,兩岸統一,不過政治對立亦或政治家對立的結束或正常化。
就以“完全統一的中國”為標的,就以“兩面”、“兩方”為稱謂,放手開談可矣。
老說合法非法,總提先生後生,蠻扯嫡正偏庶,是不是“小心眼”、是不是沒以“人民為大”?
怨偶再聚,總擺尊卑之譜,有助於鴛夢重溫?
兄弟重和,先搶祖宗牌位,這算是兄友弟恭?
一國以內、兩岸中間、談判之前,扯名號、扯正宗。不僅無益,只能有害。
扯“各表”者,莫要忘了,你那“一表”中,包含對岸之部分,該將其利益、期望“表”出來。你自己也在對岸“一表”中。兩個“各表”對加起來等於零,誰也無法佔便宜,只是一場口水戰、只讓世人看笑話。
扯“各表”者,真在意“所表”?
如此,依你所表吧,我仍“共匪”,待你王師北伐,邀我山城相會,再來北平和談?
拿個“一中”樣兒看看。
怎把統一當成了忌諱?
扯“各表”者,意豈在名號、招牌,在華麗袈裟下之偏安私利、政黨私利、選舉私利、政客私利。
然而,這諸多利益與統一後中國的法律、制度、稱謂、中央政府、領袖生成等等,自然是談中之議、談妥後事。
豈能在“不統”中保障。
豈能在“不接觸”、“不談判”中收穫?
台民何辜。
陸人何暇。
復興何急!
爭個空名耗光陰、誤大業、禍子孫,豈是中山信徒之所為,民主自由之真諦、中華復興之急需?
莫再假了。
先坐下來再說吧!
裁判亦或上帝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