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羅斯戰敗的歷史看俄烏戰爭 | Friedrich Wang

歷史上,俄羅斯每一次出現軍事挫敗,就有可能引發內部的政治改革,甚至於革命。而俄羅斯內部的政治震動,往往對中國也會造成許多影響。

1856年第二次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羅斯與英、法以及奧圖曼帝國簽訂巴黎條約,在東地中海地區的擴張受到嚴重挫折,隨即1861年面對國內改革的呼聲,俄羅斯帝國政府就宣布廢除農奴制。戰爭結束之後,英、法兩國隨即將軍事能量轉而用在東亞,對中國發動兩次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而俄羅斯後來也趁機逼迫滿清政府讓渡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土地,以彌補自己在歐洲戰爭中失敗的損失。這一次所簽訂的北京條約,使中國門戶徹底打開,滿清政府也開始進行洋務運動。

進入20世紀之後,這個趨勢更加激烈。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再次遭受重大挫敗,故引發國內的動亂。當年10月尼古拉二世就被迫頒布「10月詔書」,宣布開始推動君主立憲,成立國家杜馬,以爭取中產階級的擁護來緩和國內的矛盾。而這一場立憲也影響到當時滿清政府正在推動的庚子新政,進而產生一連串激烈的變化,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1917年俄羅斯再度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的嚴重挫敗,引起國內布爾什維克革命,羅曼諾夫王朝垮台。但結果卻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當中顯現,引發中國的五四運動。而隨即不久,共產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也在中國正式誕生。

1979年所進行的阿富汗戰爭,最後的結果是苦戰多年,死傷枕藉,經濟衰敗,只好逐步撤退。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只好高唱與西方和解,進而推動政治改革。但是卻引發一連串的效應,不但使得東歐1989年開始逐漸擺脫蘇聯的控制,東西德走向統一,也在同一年影響中國大陸發生了天安門事件,造成北京領導班子全面換血,影響整個中國的政治走向到今天。

這一次烏克蘭戰爭,俄羅斯在東線以及南線接連受挫,完成合併公投沒有多久,就丟掉了赫爾松。國內反對普京的聲音越來越大,甚至包括他過去所信賴的思想導師杜金。這會不會引發俄羅斯未來進一步國內的震動?很值得我們觀察。我們必須要知道,無論如何俄羅斯還是由民選產生國家元首,所以普京的權力基礎仍然在於人民的選票。目前戰爭的狀態,勢必影響到國內的民心,對於下一次的選舉可能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最該關心的是,如果俄羅斯發生了上述的變化,那麼對中國大陸會不會也進而產生一些影響?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