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選舉國民黨大勝,而民進黨大敗。可能因為國民黨輸多了、輸怕了,尤其2018大勝後,卻遭遇2020的慘敗,如今的國民黨和一些評論者都很保守,不敢太樂觀。國民黨是應該兢兢業業,但是也應該了解這次大勝與2018是很不同的,是較有底氣的。
簡單說,2018與這次國民黨的大勝,都因為民進黨的失政,差別在於2018年國民黨主要是靠韓國瑜一人捲起強大的韓流,對全島各地都有加分作用,因此造成大勝;而這次選舉,國民黨的許多中生代,如蔣萬安、張善政(以從政時間來說屬於中生代)、謝龍介、王鴻薇、徐巧芯等等,各自都有很突出的表現,而全黨也相當團結(黨主席功不可沒),不怕在艱困選區奮戰。這次許多中生代都抓住機會成長、表現及建立群眾基礎,比較2018只靠一人的群眾魅力,當然是強多了。
選舉是由群眾投票,因此政治人物的群眾魅力很重要,然而群眾魅力卻相當程度是天生的,有些可遇而不可求。另一方面,政治人物較能夠培養的是其資歷,即通過擔任議員、立委、政務官、縣市長等,逐漸培養出問政的能力和施政的能力。韓國瑜天生具有群眾魅力,可惜少了傲人的資歷(曾離開政壇多年),使他難以爭取總統大位。現在活躍的國民黨政治人物或許都不如韓有天生的群眾魅力,然而2018與這次的大勝,讓他們有機會累積其資歷、問政能力和施政能力,也多少能培養出群眾魅力。這很有益於他們與民進黨的競爭。
總統大選雖然只是選出總統和副總統两人,其實卻是政黨的所有政治人物的全面競爭。這次選舉,國民黨的許多政治人物都有突出的表現,自然有益於其角逐2024。民進黨雖然有中央執政的優勢,國民黨的地方執政優勢或許更接近人民。國民黨這次的大勝,勢必很有益於其募集2024的競選經費,並且可能使部份媒體和名嘴見風轉舵。
上述國民黨2024的優勢是基於它能夠公平、無爭議的挑選出其最強的總統參選人。2024將比2020容易。當年的韓國瑜不屬於國民黨的核心,又有背棄高雄的顧慮,因此黨中央找來郭台銘,而韓、郭之爭重傷了國民黨的團結。2024的大選,國民黨的可能參與者都是真正的自己人,應該比較容易處理。
這次選舉的一個現象是,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訴求的功效大減。部份原因在於,這次是地方選舉,與兩岸關係少有關聯。更重要的是兩岸和國際局勢已改變,因而改變了台灣人的認知。過去台灣人多認為兩岸不會開戰,而萬一兩岸開戰,美國會出兵護台;俄烏戰爭以及裴洛西訪台後大陸的圍島封島軍演,讓台灣人認清,兩岸真可能開戰,而且美國多半不會出兵護台,因此「抗中」不是兒戲而有高昂的代價。換言之,「抗中」其實不能「保台」,而改善兩岸關係才有益於台灣。
筆者對國民黨或許太樂觀?過分樂觀當然不好,不過國民黨也不要妄自菲薄,應該在兢兢業業中樂觀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