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幾天就要選舉了,就如同前幾次選舉一樣,這次選舉其實沒看到甚麼政策牛肉,反而都是候選人彼此攻擊的負面策略居多,諸如誠信、雙標、清廉之類的;有的後來證明為真,有的則是純粹抹黑;這樣的選舉手法倒也不只台灣獨有,世界各國皆然;就連民主老大哥美國,搞起負面選舉來,其凶狠處,較諸台灣只有過之,絕無不及。
人無完人;形象再清新的人,真要深挖,小時候偷摘芭樂,翻牆、逃課,各種狗屁倒灶的事情還少得了嗎?
劉杯杯不由自主地想到德與才孰輕孰重的問題。
所謂選賢與能就是選出既有品德,又有才能的人;那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呢?
到底是選擇好人?還是,套句大陸用語,選出牛人呢?
這又要從用人者跟被用者兩個層面來看。
為人所用者,只要領導人能夠駕馭,問題不大。
像是漢初陳平盜嫂偷金,歸附魏咎,逃離魏咎;歸附項羽,叛逃項羽;最後才歸劉邦;陳平為人財色不拒,品德一蹋糊塗,不過,楚漢相爭中,離間楚軍助漢勝楚,是他;獻計擒韓信,是他;解劉邦的匈奴平城之圍,還是他;甚至到劉邦死後呂后稱制,幫助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挽救漢家天下的,還是他。
曹操的求才三令就更厲害了;第一令說「唯才是舉」,其它不管;第二令說只要有才,有缺點、無品德都行;第三令說不講究出身,名聲差也可以來,甚至說「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來,也用。
這種作法當然是泥沙俱下,牛驥同皂,珍珠跟魚眼睛混在一起分不清了;不過,只要領導人控制得住,烈馬能騎得上去,就是千里駒;管它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如果是從用人者,或是從領導人的角度來看,那就有講究了。
台灣就曾經有領導人辯才無礙,能突破能創新,不羈一格,不畏強權,破除舊規,禁電玩、廢公娼、拆違建,率先打破政府衙門心態,降低民眾辦事櫃台高度,引進號碼牌使用,政績滿滿;終因德不稱才,貪汙索賄,身陷囹圄,聲名塗地。
我們也曾經有領導人清廉自持,形象端莊,品德操守毫無瑕疵;不過,施政師心自用,決策圈狹窄;行事冒失,隨意挑起政爭,大打七傷拳,傷敵也自傷;恩怨不分,獎懲不明,搞得眾叛親離;白白浪費為民造福的大好時機。
還有領導人不矯揉做作,身段柔軟沒有架子,說話直白,形象討喜可愛,但施政卻首尾兩端,決策依違兩可,隨時討好賣萌,只注意網路聲量跟人氣,毫無政績可言。
誠所謂有才有德是明君;有才無德是昏君;無才有德是庸君;無才無德是暴君。
明君人人渴望,暴君人人鄙棄;民主時代中,雖然人人有權選擇,但也顯見的,明君不可得,暴君不可有。
如果,只剩有才無德的昏君,跟無才有德的庸君的話,選才還是選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