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羅會議:
1:召開時間:1943年11月23日~27曰。
2:召開地點:埃及首都開羅。
3:參加人員: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中華民國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及上開人員的隨員。(中華民國隨蔣中正與會的還有:周至柔中將、楊宣城中將、俞濟時中將、外交部長王寵惠,還有蔣夫人宋美齡女士。)
二:開羅會議召開的目的:
當年歐洲戰場的德國己是強弩之末,投降己在指顧之間。亞洲戰場,美國雖在太平洋有海空優勢,但日本仍在頑強抵抗,如何解決日本及戰後國際重建是這次會議的目的。
三:會議的經過:
這次會議本來稱為“中、英、美、蘇四強會議“,因為蘇聨與日本訂有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它不方便參加有中華民國在內的四強會議,因此這次會議分兩部分舉行。第一部分是由沒有史達林在內的中、英、美在埃及開羅舉行,第二部分是沒有蔣中正在內的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
所以當年11月30日中、英、美在開羅會議結束後,為了徵求史達林的意見,三國對會議公報並沒公開。在開羅會議後次日,羅斯福、邱吉爾即飛往德黑蘭與史達林會議,詢問史達林對開羅會議公報的意見,史達林對此公報明確的非常贊同,並表示戰後朝鮮應該獨立,滿洲、臺灣和澎湖應該交還中華民國。於是翌日,由中、英、美三國元首簽署的“開羅宣言“立即公佈於世。
四:開羅宣言的內容:
1:中、英、美三國堅持對日作戰,至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2: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佔有的一切島嶼。
3:日本自中國所竊取的領土,比如滿洲、臺灣和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
五:開羅會議召開的秘辛:
1:在開羅會議召開前,太平洋戰爭己爆發快兩年,美國和中華民國在亞洲戰場的合作已有相當成果,所以羅斯福把中華民國列為四強之一。可是英國一直瞧不起中國。它不同意把中華民國列為四強之一,可是它有求於美國,不得不尊重美國的意見。
2:美國為了早日結束亞洲戰場,最好的辦法是,拉攏蘇聯放棄《蘇日友好條約》對日作戰,因此史達林是當時美國心目中的寵兒,往後雅爾達密約就是因此形成的。
3:開羅宣言起草的經過:該宣言是羅斯福的助理霍布金斯起草,起稿明確寫“被日本背信棄義地、所竊取中國人之領土,例如滿洲和臺灣,理所當然的歸還中華民國“。可是英國的代表賈德幹爵士卻建議:把草稿中的“歸還中華民國“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可是遭到霍布金斯和中華民國的代表王寵惠堅決反對,賈德幹爵士的建議沒有成功。結果只把原文中的比較強烈的“背信棄義“和“理所當然“兩個片語刪除了。邱吉爾本人又對公報中的“滿洲和臺灣“兩個地名之後增加“澎湖“二字。
六:蔣夫人的貢獻: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以東方美人的姿態出現在會場,她以流暢的英語、令人欣慰的辭彙,週旋在三大之間,折衝樽俎,為蔣中正排難解紛,也為中華民國爭取不少美援,她是會場中最活躍的人,新聞記者追逐的對象。
七:這次會議是蔣中正一生中所參加的最高層次國際活動,也提高中華民國為世界四強之一。為中華民爭取不少外援,羅斯福承諾:給予中華民國十億美元的借款,把每月空運援華物資由八千九百噸增加到一萬二千噸,允諾裝備中國九十個師。這些雖然因為日本提前投降而末兌現,但總歸是那一次會議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