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搭公車到桃園虎頭山健行,因為是非假日所以健行者少,能在秋高氣爽季節走在林蔭間,享受山野的靜謐,享受清風拂面的怡然,在停機坪上看到幾百隻的野鴿子安適地在覓食、休憩,如此祥和的畫面難得一見,很享受。
下山時沿著大馬路下行,看到攤販為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守著攤子,對著陸續經過的人出聲招攬,不禁想起大哲學家羅素來。
羅素在《社會改造原理》中說:「生活中有愛、建設性的本能和生活的快樂三種力量,但是,由於人的生活條件而受到限制和削弱。」。因為,「我們的制度建立在不公平和權力上」,加以「傳統的成功概念,引導多數人犧牲了最富有生活力的衝動,因此生活的快樂就在無精打采的困倦中消失掉了」,而「我們的經濟體系,迫使人完成他人的目標,而不是自己的目標,使人感到行動的萎縮無力,得到的只是少許消極的快樂罷了。」。這是羅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觀察了高度工業化、商業化的社會現象後的看法,可說一語中的。
因此,有人說,人生最可以恣意享受生命的階段是退休後到80歲之間的這段時期。這話只適合對有足夠退休金和健康身體者說,但是對於許許多多必須仰仗政府低收入津貼過日子的人來說,卻是令他尷尬甚或諷刺的。
在美式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之下,不公不義只會擴大。臺灣正在這條路上奔跑前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