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憋在心裏,實在不舒服。成王敗寇,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理由千頭萬緒,不是一言两語能說清楚的。敗了就是敗了,多說無益。
但是大陸與台灣的年輕朋友,必須有個共識,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國共的鬥爭,是一山不容二虎,毛、蔣之爭是建國路線之爭,不是個人權位、利益之爭,都是為了完成革命,建立新中國,為了中國的富強,為了免於飽受列強的欺壓,為了揚眉吐氣!
國民黨要負起抗日的全部責任,共產黨只需在淪陷區打遊擊戰,不能說沒有功勞,到底是局部戰鬥,且利用喘息的空檔發展勢力,犠牲慘烈的大會戰,卻是國軍全面擔負。
其次就是日本投跭,國軍接收的地區廣大,已兵疲民困,無力再戰,而陳誠的富將窮兵政策,引起士官兵之不滿,尤其是下令各部隊就地集中繳械解散歸鄉,讓這些抗日遠離家鄉的軍士,頓失倚靠,且在逃難的人潮中,到處都是從戰場退下來的傷兵,成了社會的亂源。
八路軍與新四軍,卻是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歡迎,共軍又善於收買人心,相形之下,國軍士氣渙散,焉有不敗之理?
最重要的一點,大家都在議論,老蔣搜括大陸人民的財寶,變成黃金,帶到台灣來。謊話說一百遍,即成真。疑惑的是,怎麼沒有政府財經單位出來還原真相?
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黃金是中央銀行國庫的,抗戰期間,人民能吃两餐稀粥就不錯了,哪來的黃金給你搜括?
我母親在軍統局工作,根本領不到多少薪水,常常燒開水涮包心菜(高麗菜),蘸醬油辣椒就吃得津津有味,但是滿頭大汗,我才四歲不到啊。
在共軍快打到南京時,爸爸帶我們兄弟俩去舘子吃餃子,要用大包包裝滿滿一袋的金圓券,通膨每刻都在漲,伙計不停的在嚒吆喝水餃一個漲200啦!爸爸一大包的錢不夠付,幸好老闆很熟,先賒帳。
那時我已小一,記得很清楚,後來鈔票已經失去信用,民眾直接用銀元(袁大頭)交換,用口吹一下,會嗡嗡響,以資辨識。
爸爸與父執輩同事聊到這一段,都搖頭歎息,說老毛比老蔣高明多了,大量印鈔票,擾亂金融,老蔣又下野,國民黨大勢已去。而且還談到,是要留在大陸,還是跟著老蔣到台灣?
兩岸的年輕人可知道這一段黃金的故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