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棄民世代 | 郭譽申

最近讀了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所著的《棄民世代》([1])。幾年前,藤田出版了很受關注的《下流老人》([2]),指出日本近年來出現了大量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可憐老人。「棄民世代」,還不是老人,照理應是現在社會的中堅,但是他們自就業之初就一直過得很不好,看來是比「下流老人」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日本在1986年簽下廣場協議,日元迅速的大幅升值,形成巨大的經濟泡沫,1990年代初,經濟泡沫爆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的不振,被稱為「日本經濟失落的10年或20年」。1993-2005年間泡沫經濟破滅後,是就業最困難的時期。這時期初進入社會就業的年輕人一般被稱為「就職冰河期世代」,日本政府把他們稱為「人生再造第一世代」,作者則稱他們為「棄民世代」。

「從1993年至2003年左右約十年的時間,失業率持續急速攀升,尤其在1998年以後,年輕男性的失業率大幅地提高。2003年…達到…最高值11.6%。」不僅失業率升高,即使能就業,擔任非正職員工的比例愈來愈高。「日本1985年制定的《勞動派遣法》,一開始只許可13項專門業種的勞動者能夠派遣,但是1996年卻將許可業務放寬至26項業種。甚至到了2004年,因應產業界要求將人事雇用的成本極低化,更急速放寬範圍,也對製造業的派遣予以解禁。」

棄民世代剛進入職場就遇到高失業率和正職職位減少的双重不利環境,很多人因此長期輾轉於失業和擔任非正職員工,直到30多歲的後半才終於成為正職員工,等於起步就晚了10幾、20年。很多棄民世代於是收入低、儲蓄少、難以成家、也無法期望老後的收入(無年金或低年金)。

棄民世代的問題長期被忽視,直到2019年日本政府才設立了「就職冰河期世代支援推進室」,其核心工作包括:其一為「從諮詢、教育訓練到就職,無縫接軌的支援」,其二為「配合個人狀況,給予更貼心的陪伴支援」。譬如政府提供「試用僱用補助金」,若企業把非正職員工轉為正職員工。不過這專案被作者批判為效果不彰,因為「邊緣型正職員工」的狀況比非正職員工好不了多少。

解決棄民世代問題,作者的建議包括:普遍提高各地方的最低薪資、以共享降低支出、形成勞動合作社等等。


棄民世代中最年輕的人已將近40歲,要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困境確實很不容易。這本書因此呈現相當悲觀的調子,有一章的標題是「棄民世代將使日本走向滅亡」,並提問:「棄民世代的犯罪量增加?」雖無具體的統計數據予以證實,然而在本書出版之後,發生了一件驚人的個案,首相安倍晉三被兇手山上徹也所槍殺,兇手就屬於棄民世代。

日本有「棄民世代」和「下流老人」,難怪其經濟長期不振。現在日本的人均GDP(PPP)已低於台灣,而日本的GDP(PPP)只有中國大陸的20%。

[1] 藤田孝典,《棄民世代:當國家拋棄我們,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如果出版,2021。

[2] 藤田孝典,《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如果出版,2016。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