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逝世,連日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幾乎遮蔽了關於英國的另一更重要新聞。印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而英國淪為第六大經濟體。現在GDP排在印度前面的只有德、日、中、美四國,這如何影響世界局勢?
其實印度GDP超過英國是大家早已預期的,只是現在被確認而已。假使考慮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GDP/PPP,印度的GDP/PPP不僅超過英國,也超過德、日,僅低於美、中,是世界第三。
GDP/PPP是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的GDP。GDP計算一個國家的產出,但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國家的價格可能不同,計入GDP時於是有不同的數值,物價高的國家因此有較高的GDP,而物價低的國家GDP就較低。這不大合理,經濟學家於是設計出GDP/PPP,是經物價水準調整的GDP。GDP/PPP似乎比GDP更能呈現一個國家的真正產出。
印度的GDP低於德、日,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德、日,使其GDP/PPP反而高於德、日。類似的,中國的GDP低於美國,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美國,使其GDP/PPP反而高於美國。印度的GDP只有中國的16.6%,但其物價水準遠低於中國,使其GDP/PPP達到中國的39%。我們不能小覷印度,雖然它跟中國還有相當大差距。
印度經濟近年持續增長,原因很明顯。印度的人力成本遠低於中國,而美國為了壓制中國,很樂於支助印度,印度因此獲得很多外資的進駐。此外,印度裔在美國有不小的影響力,也是印度的助力。這些優勢仍將持續一陣子,因此印度經濟仍被看好。
美國極力拉攏印度對抗中國,印度會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嗎?印度當然會藉此從美國得到一些好處,但應該不會真倒向美國。中、印雖然有邊界爭議,以及印度支持西藏流亡政權造成的心結,双方都知道對抗無益而頗自制。事實上,印度一向不結盟,在冷戰時在美、蘇間保持中立立場,而現在則在美、俄間保持中立立場。印度過去向蘇聯和俄羅斯購買很多武器,由此可見,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可能超過與美國的關係。現在中、俄的關係升級,多少有益於中、印的關係。
印度跟隨中國逐漸崛起,預示了歐洲列強將逐漸走下世界的主要舞台。英國,以及德、法,能成為強權,都因為科學和工業革命,也因為當年交通不便利、世界交流少、很多國家不重視科技,使歐洲的先進科技不會很快被學走。歐洲因此領先世界兩三百年,造就了英、德、法等列強。現在交通便利、世界交流多、各國都重視科技,因此拉近各國的科技能力。在此狀況,英、德、法等國當年科學和工業革命時的科技優勢不可能再現,世界自然逐漸回到傳統上由廣土眾民的大國,如中、印、美、俄,主導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