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駕鶴西歸的影響 | Friedrich Wang

邱吉爾在他的名著《英語民族史》中認為,英語作為世界最強勢的通用語言,經過300多年文化的沉澱,已經成為一種身份以及意識形態的認同。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在他的觀念中是英語民族的勝利,也將標示著未來世界的格局將由英語國家所繼續掌控。

邱吉爾的說法大致無誤,實際上他還是太客氣了,因為這個勝利不是英語的勝利,更精準的說應該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勝利。這個世界說英語的國家何其多,包括人口最多的印度,但是我們能說印度也是這個俱樂部中的一員嗎?

在邱吉爾的概念中,雖然美國是英語民族當中無可爭論的龍頭老大,但是英國還是將在未來繼續扮演文化以及意識形態上的領袖。簡單說,美國,在政治軍事力量上的強大以及英國在文化與制度上的輸出,將聯手繼續主導這個世界。

這一次英國女王駕鶴西歸,實際上對於邱吉爾所設想的這個格局又形成了一次挑戰。英國持續沒落,不單單只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連英倫三島的統治權目前都已經無法掌握,分崩離析的狀態已經難以避免。這一位伊莉莎白二世等於是整個不列顛帝國,在文化上的大家長,在也等於是英語民族的精神領袖。而女王的去世,等於挑戰了這個君主制度能否繼續維持下去,關係到整個英語民族未來的團結與認同。

英國的沒落已經是難以避免。但是不可否認,這個國家在北大西洋的戰略格局上依然非常重要。未來面對整個地緣政治的需求以及美國的佈局,英國依然有其無可取代的角色。只是如果英國一旦走向分崩離析,那麼短期內的震動將難以避免,新誕生的國家如何與歐洲和美國調整關係,也考驗著這三方之間的政治智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