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音》以及《法蘭克福時報》前兩天有一篇報導說,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不是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言下之意就是指中國的經濟成長,未來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如此高速前進。但是同一時間這兩家媒體也承認,德國對中國的投資在最近這三年屢創新高,並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
如果以最近這30年的曲線來看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在最近這5年之內的確是明顯趨緩。當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疫情,但是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與整個全球的景氣,以及中國大陸本身的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有關。簡單說,中國的經濟是與整個世界的經濟與市場趨勢加以連動,不可能有完全例外的表現。
中國大陸以龐大而且廉價的勞動力,在80年代之後的30年之間創下了可觀的成長。隨著中國大陸城鎮化在2010年代之後逐漸完成,居民的儲蓄率日漸增加,1980年代中期之後出生的大陸人基本上都在比較寬裕的生活中成長。這使得過去那一種完全靠著低廉的工資來維持的製造業必須要轉型。
最近這20年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業,包括手機、通訊設備、精密機械、汽車、航空等等都有很好的進展,在世界各領域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大陸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或許目前還不能說完全成功,但是總的來說仍然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因為中美貿易戰,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的各種封鎖與制裁,的確對中國大陸的產業升級發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這篇報導最後很清醒地指出:世界各國應該要注意,如果中國的產業升級最後並沒有達到目標,那麼經濟發展陷入瓶頸,導致國內社會動盪的結果,就是北京有可能對外使用武力來轉移內部壓力。
事實上,中國的30多年來快速成長給東亞各國都帶來很好的外溢效應,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東亞地區的成長。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繁榮,東亞各國家與地區應該用持平的眼光觀之。相反的,歐美國家在東亞地區掀起了軍備競賽,製造彼此之間的矛盾,才真的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