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後,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聲明美國不介入臺海爭端, 並停止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一時臺灣風雨飄搖,只憑海峽天險苟安一時。想不到1950年韓戰爆發,兩天後美國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將臺灣納入西太平洋防禦體系,穩定了臺灣的政權;也是美國干預中國內政,介入兩岸政局的開始。
【襲擊大陸】
1950年代,美國軍援經援臺灣,當時大陸幾無海空軍,臺灣具有海空軍優勢,經常轟炸大陸沿海,遠達北京上海,為了避開臺灣的轟炸,逼使當時的北京閱兵大典,都在下午三時舉行。
從1951年到1953年之間,臺灣配合美國韓戰的戰略,曾經突擊大陸沿海的島嶼共數十起,如南日島、東山島、湄州島等島嶼,擾亂大陸沿海。雖然1954年9月3日大陸發動了九三砲戰, 1958年8月23日,大陸發動了八二三炮戰,但都未獲勝。
【傲視大陸】
1954年臺美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同時具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可謂佔盡優勢,傲視大陸。
1970年代大陸完成了兩彈一星的重大國防計畫之前,臺灣便已配合美國,以U2高空偵察機組成的的黑貓中隊,及以B-24、C-46各式轟炸機運輸機組成的黑蝙蝠中隊,深入大陸領空,替美國中央情報局執行偵測任務,破壞大陸的國防建設。
【對抗大陸】
1971年大陸取代了臺灣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72年尼克森訪華簽署了《上海公報》,1978年美國與臺灣斷交,次年與大陸建交,同時宣佈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撤軍,頓時兩岸外交形勢逆轉。
1979年起,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出《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葉劍英提出葉九條,承諾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保留軍隊;1982年大陸統戰部部長廖承志致信蔣經國,呼籲「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應該和談,但蔣經國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作為對抗。
【掙扎大陸】
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手的12年執政,進行了名為寧靜革命推行民主,實為裂解國民黨,惡化兩岸關係的開始;1995年李登輝竄訪美國,在康乃爾大學的不當講話,使得大陸在1996年臺灣大選前引爆臺灣海峽導彈危機; 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使得兩岸政治關係繼續下降。
在大陸崛起的壓力下,臺灣提倡本土化運動以爲對抗,但政治上仍虛於委蛇;1992年代表兩岸政府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在香港會談,達成九二共識,促成了次年汪道涵與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會談;從現在臺灣完全否定九二共識看來,這都是臺灣當時極力掙扎、拖延時日、拒絕統一的伎倆,臺灣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皆無兩岸統一、共建中國的誠意與民族主義。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就任臺灣總統後,大力推行去中國化,宣傳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從基礎教育改變新一代的臺灣人。雖然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卻任由去中國化繼續進行,即使在卸任前與習近平在新加坡會晤,都是毫無誠意的動作。
【掙脫大陸】
2016年蔡英文執政,掙脫大陸的策略日益明顯,除了「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更有綠營學者主張臺灣人是南太平洋南島語系的後裔,2017年蔡英文出訪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吐瓦魯、所羅門稱為臺灣的尋親之旅,這是從去除中國歷史文化,更進一步去除中國血統,打造臺灣成為與大陸無關的島嶼。
把臺灣問題國際化,是掙脫大陸的重要策略,對外積極聯絡世界上反中反華的盎薩及歐洲國家,賄賂他們的議員來臺灣訪問,或者在議會上發表反中的言論;對內營造全世界自由民主的國家,都會支持自由民主的臺灣,對抗專制獨裁的大陸的氣氛。
美國雖然與臺灣在1978年斷交,美國國會在次年即通過了臺灣關係法,繼續插手臺灣事務,表面上一個中國、三個公報,實質上早已掏空一個中國,公然出售武器,行軍事合作,戰略指導,更經常高官竄訪,打臺灣牌刺激大陸,愈演愈烈。
這是臺灣對大陸從襲擊、傲視、對抗、掙扎到掙脫的心路歷程,目前臺灣的多數民眾集體崇拜盎薩文化,沒有民族主義,缺乏國家意識。血濃於水、惠臺政策,臺灣多數人無動於衷;大陸在經濟、科技、軍事全方位的進步,臺灣多數人沒有與有榮焉的感覺;大陸所提的一國兩制,臺灣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只願緊抱美國,掙脫大陸。大陸的對臺政策務必正視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