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40年來的首相大多才能平庸,幾乎皆是派系妥協下的產物。
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完全怪這些首相,因為日本戰後的憲法以及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框架,使得能改變的空間非常有限。加上社會加速老齡化,人口逆成長,經濟不斷衰退,產業外移,技術升級困難,在地緣戰略上面對中國的崛起以及對北韓與俄羅斯關係的緊張,這些都使得日本陷入極大的困境。
安倍晉三算是力圖突破,想要為日本重新找到生機的一個。他二度上台之後提出所謂的經濟三箭,希望能夠利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日圓貶值來重振日本的消費力以及生產力,並且提出日本成為「正常國家」這樣美麗的口號。一度,使得不少人對這個首相燃起了許多希望,社會的氛圍也活絡了一些。但是經過這10多年的努力,日本終究沒有辦法克服上面所謂的結構性的弱點,造成日本社會持續低迷,政壇也只能永遠陷入派閥妥協的遊戲。
對外,日本如果沒有辦法突破美日安保的框架,那日本就永遠只能像現在這樣逐漸沉淪;1985年美國就赤裸裸的將東芝的半導體產業毁滅,一個「廣場協定」把日本的經濟打趴在地至今將近40年爬不起來。對內,日本基層社會曾經在八零年代非常自豪的「一億中流」早就已經不存在,變成大前研一所說的M型社會,底層人民沒有什麼希望,在這樣的體制之中只能苟活下去。到2030年,日本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會超過總人口的50%,面對這樣的結構,日本的政客是束手無策。
安倍也知道這些,所以他和俄、友中、親台、聯韓,並且不斷接觸東南亞。但是他終究沒有辦法扭轉整個結構的問題,無力改變安保體制。相信很多學者以前提出過,而日本人自己心裡面也明白:日本唯有回到亞洲,跟中國、南韓甚至於整個東南亞緊緊地靠在一起,才有可能擺脫現在的困境,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安倍就這樣死了,這背後到底是什麼陰謀?目前還撲朔迷離。有人認為這是國際因素,也有人認為是日本人內部政治派系的鬥爭。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戰後日本最嚴重的一起兇殺案,造成長遠的影響,對日本以及對整個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