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政治人物,除了爭權奪利外,也應拿出稍許時間,關心一下人民的長遠利益。
臺灣在檯面上從事政治活動者,幾乎無人稱得上是政治家。政治人物是泛指一般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既無褒義,亦無貶義,可說是個中性的稱呼。一個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如果能以人民幸福,國家前途為奮鬥目標者,始可稱為政治家。若僅為一己之私,爭權奪利者,只配稱為政客。
孫中山先生一生為救國救民奔走奮鬥,至臨終前,仍不斷呼籲,要和平奮鬥救中國,堪為政治家的楷模與表率。經國先生晚年,把全部心力投注在臺灣的建設發展上,使臺灣得以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冠。而他晚年還堅持反對台獨,開放兩岸交流,獲得臺灣人民普遍擁戴。即使他不能像孫中山先生那樣,成為全民族的偉人,但至少也稱得上是臺灣地區的偉人了。即使是台獨分子也不敢公然否定他。
孫中山先生和經國先生都為我們立下了愛國愛民的榜樣。然而為什麼臺灣地區竟找不到具有政治家風範的政治人物呢?
臺灣地小人稠,生存競爭激烈,因此許多政治人物,把從政也作為了生存競爭的工具,往往發表競選政見時,聽起來就像做商業廣告。由於一般選民都知道,他們當選後並不會兌現政見,因此選民投票時,即不以候選人的品格能力為取向,而是誰的意識形態更接近自己。在此情況下,選舉就成了“統獨對決”的競技場。臺灣並非沒有較優良的政治人物和政黨,但在意識形態的拼比下,往往會敗下陣來。他們在心灰意冷下,或放棄政治活動,或同流合污,也淪為政客,甚至不惜賣身投靠,選擇加入較有出路的政黨,完全背叛了從政的初衷。
大陸快速的崛起,已令中美力量的對比,從量變進入了質變。稍有觀察力與敏感度的人,都會警覺到,臺灣海峽就要“起風了”,臺灣政治人物躺在美國人懷裡做白日夢的日子,眼看即將結束了。而人民所期盼的,兩岸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日子已經近了。我們應當高興呢?還是害怕呢?相信由於兩岸長期隔絕,許多人是會感到不踏實的。
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人,因長期受執政者的歪曲宣傳,許多人對大陸的認識,是被嚴重扭曲的。兩岸人民間相互瞭解的程度,會影響兩岸走向統一的速度,以及所需付出的代價。促使臺灣人民瞭解大陸真相,以減少統一需支付的代價,本是臺灣藍綠政治人物,責無旁貸的職責。但在國際反華勢力影響下,他們並沒有做出任何的努力,反而擴大和加深了臺灣人民對大陸的誤解。
然而不管你喜歡與否,影響兩岸統一的中美實力對比,已趨向了臨界點。尤其受俄烏戰爭的影響,無形中拉近了中俄戰略協作的關係。這意味著,加速了中美為臺灣問題攤牌的時間。近日大陸公然做了”臺灣海峽並非國際水域“的宣告,加之早先即已否定被美國人劃定的所謂“海峽中線”,這是大陸即將就臺灣問題向美國攤牌的強烈信號。
6月10日開始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9屆香格里拉對話會議,大陸防長魏鳳和除了表明大陸不承認臺灣海峽為國際水域外,還強調,若有人企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將不惜一戰,並不計代價,決戰到底。這是何等霸氣十足的發言。大陸向來是務實,腳踏實地處理國家大事的。若非條件已成熟,或已忍無可忍,否則是不會有此反應的。試想1996年因李登輝不當言論引起的“台海危機”吧,當時大陸因條件不成熟,而自動退卻了。但現在一旦台海再出現危機,大陸還會退卻嗎?
慌亂中,臺灣領導層的游錫堃竟說,臺灣的雲峰飛彈即可打到北京了,要大陸小心。這樣挑釁的話,連美國人都不敢講。臺灣領導層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夕!希望他們能多為臺灣人民的長遠利益著想,對不懂、不該碰的事還是少說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