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是否有所謂的民族性,是爭議的話題。不過,日本的思想家似乎普遍認為,日本人有共通的民族性,一種邊陲心態。日本人的邊陲心態源於日本的地理位置處於東亞的邊陲,與東亞的中心中國能夠交往卻也頗有阻隔。因此日本雖然吸收很多中國文化,卻也能自行取捨,而保留日本的特色。譬如,日本接受了很多漢字和中文書籍,卻沒有接受宦官和科舉制度。(本文主要取材自 [1]。)
『日本人有民族自尊心,同時又受到某種文化自卑感的糾纏。它與現有文化水準的客觀評價無關,一直控制著全體國民的心靈;類似一種陰翳。我們認為真正的文化是由某個他方建構的。無論如何,自己就是矮人一截。我想,恐怕這就是兩種民族的差別所在:一個始終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來發展文明,另一個則是位於該偉大文明周邊的諸民族之一。』日本文化缺乏原型,因此日本人永遠在問,何謂日本文化?
『日本社會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精神,並非「從理性出發,相互獨立的平等個人」,而是「存在整體的和諧之中…保持一體的大和 (為了全體,犧牲個人的獨立、自由)」。那就是「渾然一體的和諧」。換言之,個人在「和的精神」乃至原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下,彼此並沒有很明顯的區別,而是漠然地融為一體。』
自認邊陲,日本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其他人可能要考慮值不值得學,教師的能耐如何之類,譬如歐美大學都會列出課程的課綱,供學生決定是否要修課。日本人不會事先確認要學習的事物是否適當,也不會追問學習後能獲得什麼好處,而更重視學習的心態,因此日本人把張良幫黃石公撿鞋的故事視為學習的典範,而掃廁所也可以是一種學習。『弟子有能力學到老師無意教的事,才是學習最玄妙的地方』。
日本在古代對中國及二戰後對美國,都曾陽奉陰違、佯裝無知,以獲取政治利益。『我們…自我設定在邊陲,以確保宇宙秩序上的安全感。同時卻又翻轉此一劣勢,配合自身處境行事。…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正是邊陲民顯著的精神特徵。』
日本的明治維新遠比同時間中國清末的洋務運動、變法維新成功,因為日本人有邊陲民急切學習的心態,不像中國人很以中國文化為榮,花很大功夫爭論是否該學習西學以及該學習哪些西學。
日本學習西學,領先中國。中國人初引入西學時,頗受益於日本,採用了很多日本人對西學名詞的漢文翻譯。
陽奉陰違是日本這邊陲國家的特徵,中國人須時時警惕日本人的陽奉陰違。另一方面,若中國愈來愈富強,日本也可能對美國陽奉陰違,轉而逐漸倒向中國。
[1] 內田樹,《日本邊陲論》,立緒文化,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