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惡劣的兩岸關係,前副總統呂秀蓮近年一再呼籲台灣要和平中立,而發表不少政論文章和書籍的作家范疇則主張台灣要中性化。中立化與中性化涵義雖不同卻相近,可說是統一與獨立之外的第三條路。有可取之處嗎?
簡單說,統一是台灣完全倒向中國大陸;獨立是台灣完全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大陸;而中立化與中性化都是台灣既不倒向中國,也不倒向美國,既不對抗中國,也不對抗美國,即台灣在中、美之間保持不偏不倚的姿態。理論上,台灣的中立化或中性化與中、美都能保持和睦的關係,因此維持台海的和平。
中性化與中立化的涵義相近,差異在於後者適用於主權國家,而前者不涉及主權國家的地位,如范疇先生的說明([1]):『「中性化」(Neutralization)不等於「中立化」(Neutrality);後者可能隱含了中國承認台灣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前者完全沒有這層政治含義,而僅僅表達了中國同意使台灣從一個目前處於「衝突公式」中的元素,改變成為一個「和平公式」中的元素,並以中性的地位參與國際事務。』
台灣中立化、中性化的論述與國民黨(或許只是部份人)的「親美和中」路線其實頗為相近。「親美和中」是對中、美兩邊都討好,而中立化、中性化是在中、美之間不偏不倚,也是想兩邊都討好。中立化、中性化可說比「親美和中」更具體明確,「親美和中」讓人懷疑可能偏向美,也可能偏向中,因此容易被抹紅;中立化、中性化則擺明了在中、美之間不偏不倚,明確地不偏向中國,因此不容易被抹紅。
民進黨蔡政府的台灣定位顯然是完全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大陸。俄烏戰爭告訴我們,台灣這樣的定位很像烏克蘭,很可能像烏克蘭一樣成為美國的馬前卒和戰場,用以阻擋中國的持續崛起。大部份台灣人應該都能感知到台灣這樣定位的危險性,而期盼一個比較安全的台灣定位。台灣中立化、中性化正符合這樣的安全需要,既不偏向中國,也不偏向美國,而與中、美都保持和睦的關係。
蔡政府完全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大陸,陷台灣於險境。國民黨應該考慮以台灣中立化、中性化為主要政策,以化解台灣的險境,也比較能避免民進黨的抹紅。台灣的中立化、中性化需要國際社會的接受,尤其中、美双方的同意。這當然不是短期就能達成的,不過只要國民黨和台灣願意朝這個目標努力,對國民黨和台灣都是有益的。何樂而不為呢?
筆者雖然支持范先生的台灣中性化主張,卻不贊成他濃厚的反共意識形態([1])。台灣中性化與反共是顯然矛盾的,中性化必須以中性的心態看待中國/中共(以及美國),言行反共就不中性了,高喊反共,中共怎可能接受台灣中性化?
[1] 范疇,《被迫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台海戰爭的政治分析》,八旗文化,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