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大學之路-排行榜可以休矣 | 劉廣華

報載大陸人民大學宣佈要退出或不參加國際大學排名,而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雙一流學校也要跟進;此舉顯然意在展現大學本身的特色與自主性,不再受限於所謂的國際排名了。

大學苦排行榜久矣!

總算有指標性的大學率先發難。

做為資深高教工作者,劉杯杯對此是雙手贊成的;因為一般大學排行榜都是以共性指標做排比的標準,完全不管個別大學的特色是什麼?這跟不管人的高矮胖瘦,一律要人穿同一尺碼的衣服,再來比個妍蚩美醜是一樣的道理。

蘋果跟橘子,玍鳥跟雞腿,是沒法比的。

以三個知名世界大學排行榜為例。

QS(Quacquarelli Symonds)的指標中,光是學術同行互評(40%),師生比(20%),跟論文引用數(20%)等3項就佔了80%;最為人詬病的則是同行互評部分,占比高,回收率卻低,主觀印象影響又大,根本不能做為指標,卻占了40%。

US News排名的指標則是,畢業率和學生留校率(22.5%)、大學部學術聲譽(22.5%),師資素質(20%),學生素質(12.5%),還有財力(10%)畢業表現(7.5%),校友捐贈(5%);這裡面,學術聲譽很主觀,師資素質、財力、校友捐贈則都可以用錢來解決;財大氣就粗,可有錢的學校不見得是高素質的學校。

THE (Time Higher Education)的指標是,教學(30%),研究(30%),引用(30%),國際化(7.5%),產業收入(2.5%);其中論文引用佔30%,國際化佔7.5%;這種指標的使用對優質,甚至擁有百年以上傳統,但卻以本國語言上課,或以非英語系的社會、文化研究領域為專業的學校非常不公平。

大學追求高排名當然有動機;排名前的話,公立大學可以爭取更多經費,私立大學則可以吸引更多學生。

不過,許多大學也因為追求排名而引發各種亂象;像是要求老師只寫論文不用教書,薪資、升遷,甚至評鑑都以論文多寡為評價標準,無視於大學教學、服務、社區責任的功能;也有刻意參與排名機構主辦之各類研討會、工作坊、活動,購買資料、軟體、專業諮詢、或星級評價,以交換排名之提升。

更有堂而皇之造假的;就在今年(2022年)3月份,美國長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Michael Thaddeus大義滅親,指控哥大校方向U.S. News提供了虛假資料以提升排名,一舉於2022年躍居全美第二,和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並列。

事實上,早在2019年,就有UC Berkeley在內的5所美國大學數據造假而被揭發。

原來數據造假竟然不是偶發事件!

這不禁令人想到,如果連國際知名大學的數據都造假,那其他大學呢?這排名還有意義嗎?

平心而論,大學各有不同傳承、專業、特色、及辦學目標,本就不應以同一套標準來衡量;如果我們不會讓鳥、獸、蟲、魚、蝦、蟹一起比游泳,讓腳踏車、摩托車、小貨車一起比一級方程式賽車,那我們為何要讓所有的大學一起在同一套標準的排行榜上比高下呢?

大學排名的迷思可以休矣;大學還是要有自己的大學之路!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