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初以來,確診人數幾乎如幾何級數般暴漲,國人習見的個位數案例,已到4位數;周遭親戚、朋友、同事都紛紛出現確診或是隔離的案例;有趣的是,多數人好像不以為意;周末期間,傳統市場上依舊人滿為患,大型超市人沒減少,餐廳確實人少一些,但還是有用餐者;該健身的健身,想慢跑的慢跑;是個馬照跑,舞照跳,管你烽火連天,我自氣定神閒的氛圍。
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相較於去年,多數人大概都打了2-3劑疫苗,而今年肆虐的Omicron病毒比去年的Delta病毒傷害性小很多;目前看來,即便確診,多數都是輕症或無症狀,頂多輕微發燒、流鼻涕甚麼的,持續時間也不長,就是感冒;也因此,有臉友雖然全家確診,卻也不忌諱的描述相關情況,上傳居家景象,完全無懼於被貼標籤,或是獵巫。
日昨報載,甚有地方診所即便有病人要求,也不願意實施篩檢,治療上也多以症狀緩解為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意思;細究其因,卻有些無奈;因為,如果真將病人篩檢出陽性,則後續的處置程序就頗令人卻步;病人要做PCR,診所接觸人員要配合疫調,匡列,甚至隔離;易言之,整個診所就要停擺,不用做事了;以至於,就算病人有明確症狀,診所寧可全部當感冒醫,橫豎都是輕症。
在個人的層面,也有類似情形;快篩一劑難求姑且不論,有人即便有些微不適,也自動當成感冒,自己休息在家,吃吃症狀緩解藥物也就是了,過幾天恢復後,一切如常,病過了無痕;真要大張旗鼓去篩檢,一但確診,那周遭親戚、朋友、同事就要跟著被匡列、隔離;大家都要生活,要上班不是嗎?何必呢?
這是理性抉擇下的諱疾忌醫。
還觀察到一種現象;一般全家確診通常是小孩先確診,父母被匡列之後,再篩出確診;小孩通常會不舒服個1、2天也就好轉,而父母則多數無症狀;劉杯杯不是專家,想不出原因;真要猜的話,可能是多數成人打過疫苗,而12歲以下孩子沒打造成的吧?
這兩天因為工作關係分別跟幾個國家的姊妹校同業進行視訊會議,發現除歐美、澳、日、韓之外,連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印尼,甚至柬埔寨等周遭國家,都已恢復短期簽證、落地簽證,而提出48小時內PCR陰性證明,或是已打過疫苗者,基本上都不再隔離,頂多自我健康管理。
感覺上,開放與共存似乎已是全球趨勢。
劉杯杯沒有做系統性查證;不過,印象中似乎只剩大陸跟台灣還在厲行檢疫、隔離政策;想來,同文同種,思考模式亦同吧?
這幾天觀察政府的防疫相關舉措,似乎是往與病毒共存,開放邊境的方向來做;只是,可能準備有些不足,腳步有些匆促,民眾有些猶豫,多少有些亂象。
整體方向應該還是正確的;希望今年下半年大家都能恢復真正正常的生活。
Let’s have our fingers cros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