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體制為害美國,有解嗎? | 郭譽申

筆者四十多年前留學美國,當時覺得美國人一般不像中國人(包括台灣人)那麼重視高學歷,沒有高學歷也能有很好的發展,甚至賺大錢。我最近讀了[1],才知道多年來美國逐漸有很大的改變,也變得愈來愈重視高學歷,形成所謂的菁英體制。菁英與庶民(包括中產階級和窮人)之間有巨大的鴻溝,成為美國的嚴重問題。

簡單說,近年美國頂尖大學和研究所的畢業生幾乎壟斷高薪和高技能的工作,這些菁英擁有資源,又重視教育,願意大幅投資於子女的教育,使其子女大多又能進入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所,繼續成為菁英,並繼續壟斷高薪和高技能的工作,於是形成代代傳承的菁英體制。

與菁英體制同時發生並互為因果的是,中等技能工作的減少,以及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的增加。一些創新科技,如人工智慧、金融創新、大數據、高速通訊等等,使很多原來需要中等技能的工作,轉變為只需要低技能,也使企業趨向扁平化,即減少很多具有中等技能的中階經理人。而利用創新科技,則屬於新增的高技能工作。

資本主義過去的主要難題在於窮人與中產階級之間的鴻溝,在菁英體制下,中等技能的工作減少,造成中產階級的縮減,也造成中產階級收入的減少,資本主義於是出現又一難題,中產階級與菁英階級之間的鴻溝。這導致美國愈來愈貧富不均,民粹主義(反菁英)、保護主義(反全球化)、反移民等的興起,民主、共和兩黨的惡鬥,以及川普的當選總統。

菁英體制已造成美國很大的損害,卻不容易反對它,因為菁英從受教育到進入職場工作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也承受巨大的競爭壓力,不像過去的貴族和資本家讓人有不勞而獲的感覺。[1] 建議兩條改革道路:「教育-現今集中於富家子女奢侈鋪張的培訓-必須開放與融合性。」「工作-現今被分成光鮮與晦暗的工作-必須讓中產階級勞動力重回經濟中心。」


[1] 詳盡描繪美國菁英體制的現象及為害,包括中產階級的縮減、中等技能工作的減少等。作者主張,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創新科技使很多中等技能的工作轉變為只需要低技能。

作者的主張不算錯,但筆者相信,美國中等技能工作減少的更重要原因是,很多基礎製造業的外移。基礎製造業裡有很多中等技能的工作,這類工作在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大陸,都能做得很好而成本較低,自然移到開發中國家了。美國人力成本昂貴,只適合做高技能的工作,是形成菁英體制的主要原因。

既然菁英體制是國際分工和創新科技所導致,符合降低生產成本的經濟規律,這現象是很難改變的,而作者的改革建議(書中講得很少)多半將少有成效。看來美國仍將持續其菁英與庶民對立、貧富不均、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惡果。

[1] Daniel Markovits,《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The Meritocracy Trap: How America’s Foundational Myth Feeds Inequality, Dismantles the Middle Class, and Devours the Elite, 2019)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