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史看俄軍以研判俄烏戰爭 | Friedrich Wang

俄羅斯一直被認為是歐洲的邊陲地區,在文化上不被西歐主流所認同。

近代以來俄羅斯的軍隊一直就是一支以龐大的數量取勝,以鈍重為其主要特徵。因為其有無限寬廣的領土可以作為戰略縱深,再加上有數量龐大的農民可以被徵召作為兵源,所以仍然是一個讓人敬畏的大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在近200多年來軍事上的兩次主要勝利,其模式都差不多。無論是1812-16年擊敗拿破崙,或者1941- 45年打敗納粹德國,都是利用上面所說的特性,將敵人的力量在廣大的土地與人海戰術之中逐漸消耗,最後再一舉吞沒。

但是如果面對短小精悍,具備專業軍事素養的敵人,並且在一個有限的戰場上進行高純度的軍事對抗,那麼俄軍的表現往往顯現不出一支專業現代化部隊該有的實力。1904-05年的日俄戰爭,1920-21的蘇波戰爭,1938-39年的芬蘭冬季戰爭,沙俄或者是蘇聯軍隊在面對專業善戰的日本帝國陸軍以及有卓越指揮的芬蘭軍隊,甚至只是士氣旺盛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部隊,卻都在有絕對數量優勢之下損兵折將,最後不是戰敗就只是慘勝。1979-89年阿富汗戰爭也大同小異,最後只能狼狽撤退,甚至蘇聯走向崩潰。

蘇聯製造的武器裝備到底性能如何?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而且也有許多不同的使用經驗與評價。總的來說,一般都認為並不如西方的工藝水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歷次的以阿戰爭,使用美、法等國裝備為主力的以色列國防軍都能夠大敗使用蘇聯武器的阿拉伯聯軍,當然這也與以色列軍隊的素質以及指揮能力有關。

但也不是說蘇聯的裝備就一無可取,如果能夠有適切的戰術、使用方法以及足夠的數量,在特定的戰場上仍然可以發揮出不錯的效果。越南農民出身的游擊隊就是用蘇聯設計製造的步槍、火箭砲、防空飛彈等等,也能讓使用美國武器的美軍以及南越軍在叢林中吃足苦頭。

這一次的烏克蘭戰爭又再度顯現出類似蘇聯軍隊的上述特性,或者說問題。很明顯,因為工藝技術比較落後,導致在進行城鎮戰之中受到西方精密武器的打擊。美國所設計生產的標槍以及刺針等等單兵反坦克、防空系統都能夠重創俄羅斯的坦克以及武裝直升機,另外美國方面所提供的精密制導,能遠距離重創其海軍的艦艇。而這些,都是目前戰局呈現膠著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俄羅斯只要能夠確保經濟以及後勤補給不出問題,並且將兵力做一些調整與調配,依然可以發揮出原先就有的數量優勢,逐漸壓垮烏克蘭,最後取得類似1939年對芬蘭冬季戰爭那樣的勝利。現在的戰局似乎往這個方向走,簡單說,就看俄國能夠撐多久,而西方對於烏克蘭的支持力道能夠持續多久。

短期之內,戰爭還看不到結束的曙光。俄國的經濟到底有多少本錢可以繼續打下去?烏克蘭的戰鬥意志以及得到支持的強度又能夠支撐多久?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