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一條命,而這條命是父母給的。父母不但生下了我們,還把我們撫育長大,而且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整個國家和社會也都付出了代價,把我們從一株小苗澆灌培育成大樹。因此不能認為,命是屬於自己的,要怎麼用,就怎麼用,要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儒家在孝經中就曾提醒:「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固應愛惜,而對別人的生命又當如何呢?難道不也應尊重、顧念嗎?一個多月來,看到在烏克蘭戰爭中,成千上萬的人死去。不但有軍人,也有平民,其中有兒童和老人。究竟是誰害死了他們呢?儒家在《孟子》中說,「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古代君王選拔繼承人時,除能力外,也會考慮到其心性,能否做到「愛民如子」。
以上屬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而西方文化中似有欠缺。因此在人際關係上,往往表現出僵硬冷酷,缺少溫情。這次俄烏戰爭中,呈現的殘酷性顯然與此有關。尤見烏克蘭東部亞速營的納粹分子,因平日殘害俄裔平民,自知斷無生路,而躲進一間鋼鐵廠內,企圖負隅頑抗,並挾持了一些平民百姓,作為人肉盾牌。筆者對此頗有感觸。中國有句成語叫:「窮寇莫追」。因為人在走投無路時,就會轉過身來拼命,難免會傷及追捕者。這其中實蘊有樸素的辯證思維。
當講究「溫良恭儉讓」的中國文化,遇上傾向崇尚「實力與霸權」的西方文化時,該如何應對呢?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遭西方強權欺凌壓迫,動輒逼迫中國割地賠款,甚至欲瓜分中國。我們過去得到的教訓不可謂不大,難道還要用「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禮教,對待欲壓制甚至擊潰中國的西方霸權主義者嗎? 當然是不行的。但我們至少要遵循不先發制人,兩軍對峙時不開第一槍的準則。這既合乎中國文化「先禮後兵」的精神,也可避免西方強權,以「首先發動戰爭」為藉口羅織罪名。在俄烏衝突中,只因俄羅斯首先發起進攻,西方就不分青紅皂白,對俄羅斯冠以侵略的罪名。其實俄羅斯只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而採取的自衛行動。對此筆者已多次提及,就不再贅述了。
戰爭是必然要死人的,此對無辜的百姓是極不公平的。執政者應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及「愛民如子」的懷抱,因個人野心而令百姓面臨戰火,尤其在內戰中喪生,此與故意殺人無異,非心狠手辣者何忍為之?因此實現兩岸統一,必須以和平方式為之。發生在烏克蘭的慘痛教訓,足可引以為鑒。西方引爆俄烏衝突,完全是將烏克蘭當槍使,目的在削弱俄羅斯,以便美國霸權主義者,在美俄博弈中,能立於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