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翻翻資料,看了一下中南半島史。1954年3月到5月初的奠邊府戰役,最後的結局基本上終結了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歷史。最值得注意的是當戰況緊急之時,巴黎第四共和政府不斷向美方求援,美國方面組織了幾次的空投,以補充法軍的彈藥與補給。
根據近年開放的檔案,艾森豪政府很關注這場戰役,內閣成員對於到底要不要救援法軍有不同的看法。國務卿杜勒斯主張對法軍給予救援,派遣東京灣的四艘美軍航艦的戰機對包圍的越共進行轟炸,法軍同時施行突圍作戰。美國海軍也認為,若及時行動,以其空中火力應該可以將法軍由包圍圈中救出。但是防長威爾遜則相反,他認為維持歐洲人的殖民勢力對於美國的長遠利益而言沒有實質幫助,法國在印支的戰爭已經進行良久而沒有決定性的勝利,其統治落伍且不得民心,況且更重要的是,若美國海軍出動戰機幫助法軍,則可能冒著直接與中共作戰的風險,因為美方情報指出共軍提供大量的軍火、顧問在越軍中,所以在沒有與中共交手的準備下不能忘記韓戰的教訓。
最關鍵的是艾森豪的態度。最後這位二戰英雄拍板定案,不救法軍,美國靜觀最後的結果。儘管第四共和還出動了總理親訪美國,希望美方能伸出援手,但是美軍除了又進行幾次空投補給,以及答應未來提供飛機與軍火給法方外,沒有實質動作。
最後,法軍三名准將無法面對戰敗的事實,在指揮所裡拉手榴彈自盡,16000多精銳之中的6000多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下陣亡或失蹤,超過10000人投降。越共大獲全勝,指揮官武元甲一戰封神。法蘭西帝國史上最大的海外慘敗,殖民事業也宣告結束。
北越這次有中共提供的大量火砲、高射砲、火箭等等重武器的援助,使越共的火力、防空短期內都有躍升,而法軍的空中優勢大減,空降、空投都損失慘重。加上不斷由廣西、雲南等地運送充足的補給,韋國清、茹夫一等中共將領事前對於情報精準的判斷與卓越的作戰規劃,所以打了一場經典的「砲兵遮斷作戰」,將輕敵且鬥志低落的法軍(其中除了法國人之外,還包括北非、越南等外籍殖民地部隊)全部殲滅,由此使得歐洲人在亞洲的殖民事業就此成為落日餘暉。
但是美國的心態與政策變化更有趣。法國第四共和是美國人於二戰期間與英方一手扶植的親美政權,馬歇爾計畫中也給予大量的援助。但是這次關鍵的戰役,美國認為其殖民事業已經沒有維持的價值,歐洲人的勢力必須退出亞洲。
簡單說,美國要的秩序必須由美國來主導,歐洲人就回家吧。美國對歐洲的一貫態度在此役中表露無遺,也就是歐洲可以當個跟隨者,無條件接受美國的指導與安排,除此之外不必有非份之想,美國不會支持其海外事業。不久之後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等於也終結了英國對於殖民帝國的最後掙扎,讓倫敦也就此徹底死心。
其實,今天烏克蘭事變下的歐洲不也是如此?美國人不准買俄國天然氣,不准買俄國的糧食,甚至不准歐洲與俄、中等國單獨發展關係,一切都必須在美國的指導下跟隨。最好的歐洲,就是一群溫馴、聽話、光鮮亮麗,但是實質上卻是弱不禁風的紳士淑女,就是美國心中最理想的歐洲。
歐洲人應該早就懂了。但是要不要掙脫?有無能力掙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