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俄羅斯侵入烏克蘭的新聞了,人們見面或通話,都會談及此一話題。尤其來自臺灣的人更密切關注著俄軍與烏軍的各種動態,甚至還有人焦慮地問道,美國和北約為什麼還不伸出援手,派兵進入烏克蘭,擊退侵入的俄軍呢?
這兩天筆者也一樣,長時間坐在電腦視頻前,關注著事態的發展。筆者是學法律出身的,筆者認為,俄羅斯派兵進入烏克蘭,並非單純的侵略行為,而更接近於刑法中的“正當防衛”,雖然其構成要件,或不完全合乎刑法理論。俄羅斯與烏克蘭都是中國的朋友,筆者自不會有所偏袒。
表面上看來,俄羅斯是世界超級強權之一。烏克蘭則是脫離蘇聯的原加盟共和國之一,不論從人口、面積或資源來看,都明顯弱於俄羅斯。因此表面看來,難免與人有大欺小,強凌弱的印象。通常弱者很容易博得一般人同情,而往往不會去深究事物的原委。
筆者在上篇拙文中曾提到 (參見《俄烏局勢會牽動兩岸關係嗎?》),前蘇聯的解體歸根結底乃出在經濟問題上。俄羅斯與烏克蘭都是於1991年從原蘇聯脫離出來的。既然華沙集團的解體,主要出在經濟問題上,則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水準是遠不如西歐國家的。
由於維也納地處東歐大門,筆者曾多次進入過去的東歐地區,其中最早去過的就是東德。筆者1973年春去大陸參訪,當時西德尚無中國使館,我們只得到東柏林的中國使館,去辦理回國手續,領取回鄉證。這是生平第一次踏入社會主義國家的土地,印象特別深刻。東德應是當時經濟最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了,但與西德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其後筆者又從匈牙利開始,相繼去過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就整體印象而言,他們經濟都普遍比不上歐美國家。
追求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因此東歐國家人民普遍希望加入西歐社會,就不足為奇了,其手段即通過加入歐盟及北約。但欲加入歐盟,申請者需達到哥本哈根標準所列政治與經濟條件,不易達到。據筆者所知,目前有11個中東歐國家加入了歐盟。歐盟國家雖基本上都是北約成員,但北約成員卻未必合乎加入歐盟條件,例如土耳其雖經多年努力,都未如願。北約成員國實即美國的同盟國,奉美國為其龍頭老大,而入盟條件並不嚴格。
烏克蘭既未加入北約,也未加入歐盟。這並非其本身條件不合,而是因俄羅斯強烈反對。蘇聯與華沙組織解體後,北約與歐盟意圖將原在東德的邊境線,向東移動,這無形中蠶食了原屬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他們先是於1999年3月吸收了捷克、匈牙利、波蘭加入北約,後又於2004年吸收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小國進入北約。如此北約疆界即不斷東擴,現又欲吸收烏克蘭加入,這無疑將俄羅斯對北約的緩衝區與警戒線,劃到了其家門口。長期受敵視的俄羅斯,如何能高枕無憂,不擔驚受怕呢?
北約東擴,表面上雖有利於歐盟,但實則不然。歐盟與俄羅斯雖有矛盾,但畢竟比鄰而居,需相互依存,互通有無,歐盟所需天然氣就是一個例子。一旦歐盟與俄羅斯關係搞砸了,唯一受益的即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美國搞北約東擴,挑起俄烏衝突,明顯僅為一己之私。臺灣還能不引以為戒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