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業中國的軍事戰略 | Friedrich Wang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句是典出於誰?答案是曾國藩。

曾國藩率領麾下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在早期的失敗之後逐漸摸索出一套作戰模式。當時來中國擔任客卿或者觀察戰局的洋人記載,曾國藩的部隊往往看起來不像是一群軍人,而是很像一群工人。因為,所到之處就是挖戰壕、築堡壘、屯糧食、修道路,除了軍事訓練外就是在做這些工程。湘軍所到之處,就是這樣把一個地點防守到固若金湯。「紮硬寨,打死仗!」,務必做到糧食充足,道路暢通,工事完整堅強,只要是湘軍收復並且駐紮一些時間的地區,太平軍就休想再拿回去。

比起雖然兇悍善戰,但是卻飄忽不定,今天攻下三城,明日丟掉兩城的太平軍,湘軍就用這種方式來寸寸推進,點點累積,厚植實力,終於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太平軍慢慢圍困在幾個點上,最後再配合添購來的洋槍大砲,一舉拿下金陵,戡定大亂,立下了不世之功。曾國藩稱這套戰術為『實實在在的笨方法』。他一生做事皆如此,樸實無華,不投機,不取巧,雖然看似有些迂緩笨重,但卻是能成大事的不二法門。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的湘軍的成功,立下了書生帶兵的典範。這個說法不算錯,但我們深究歷史的話就會發現他不是第一個。

早在北宋,面對強弓硬馬,以剽悍善戰著稱的黨項羌人建立的西夏政權,宋均連連戰敗,損兵折將。後來范仲淹擔任陝西經略,一開始也是連連戰敗,甚至幾次自己都差點無法脫身。但是他很快就發現,若與這些強大的敵人戰場硬碰,那將很難討到便宜,不如開始穩健防守,築堡、屯田、集兵、理民,逐漸將防線鞏固起來,讓敵人每次的進攻都蒙受損失,因此卻步並且願意談和。果然,西北戰線在他的努力下漸漸穩定,西夏騎兵開始面對難以突破的防衛,自己損失日漸增加,皇帝李元昊終於願意坐下來與北宋談和,雙方保持了100年的和平。

我們深入思考,這其實是結合當時中國經濟型態與社會組織下最穩靠的一套戰略構想。古代中國有深厚的農業傳統以及優秀的農民,這些的背後是充沛的勞動力。所以,將這樣的特徵結合軍事上的運用,就是必須把這些資源統合起來,將穩定的農業社會與軍事結合,糧食生產、人力、軍事訓練三位一體,這才可以發揮出可長可久的戰力。

北宋之後的南宋軍屯田襄陽,經營當地百餘年,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市,讓蒙古軍猛攻7年不下。同一時間,蒙古軍只花不到6年就橫掃了歐亞大陸,卻拿不下襄陽。重慶釣魚城也是,這座小城有山、有河、有田、有堅固的城防,結果讓所向無敵的蒙哥大汗斃命城下。這,都是這套充分結合農業生產與社會基礎的戰略下發揮出的威力。

明末支撐危局30年的5位重要統帥:孫承宗、洪承疇、盧象昇、袁崇煥、孫傳庭,這5個人全都是進士及第,都是全國一流的知識份子。(孫承宗是第一甲第二名,也就是俗稱的榜眼,洪承疇是第一甲第5名。) 他們5人的詩詞文章都很華美,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每每談到如何抵禦滿州、消滅流寇,都是滿腹經綸,胸中有數萬甲兵:屯田、保甲、練兵、撫民,頭頭是道。他們在戰場上就用上述的方法,不但一段時間內讓滿州人屢屢吃虧,也幾次差點消滅了李自成。若不是明廷腐敗,崇禎昏聵,歷史當不至於會變成後來的面貌。

曾國藩,就是這套理路下的產物,他熟讀歷史,又出身鄉土社會,所以很清楚當時若要辦大事就需如此。不過,後來工業革命發生後,機器與鋼鐵的戰爭,配合動力交通,當然將戰爭帶入了一個新的面貌與領域,中國古代的這套戰略思考就無法繼續應付新世界的挑戰。托佛勒在《新戰爭論》中提出,人類的戰爭分為三個階段:農業時代、工業時代、資訊時代。若以此理論,上述這套古代中國的戰略思考,可以說是人類農業文明軍事思想的極致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