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來,中華民族即受到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其所受屈辱與心酸可謂罄竹難書。稍有國家民族意識與羞恥感者,無不對此刻骨銘心,希望國家能早日富強起來,莫讓悲劇重演,並能進一步雪恥圖強,使先人,尤其是為國家民族的生存發展而犧牲的先烈先賢們,能獲得安慰、含笑九泉。相信這應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心願,也是我們應為之終身奮鬥的目標。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因擁有高尚的情操。中國儒家甚至為此提出了“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最高道德標準,當然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表現出這種大無畏的愛國精神。歷史上這樣堪為後世楷模的人物不勝枚舉,他們影響了中國人思想與人格特質的形成。早年臺灣的青少年在學校的課本上或老師的言談中,會得到這方面的引導與啟發,因此才會有當年臺灣留學生發起的保釣運動,以及後來演變出的中國和平統一運動。這種愛國思想與行動至今未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保釣運動興起的同時,在海外的台獨分子也開始傳播台獨意識。
台獨運動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排他色彩。他們的發起人是一群眼光短淺、心胸狹窄的“閩南沙文主義者”,開始時甚至連臺灣的客家人也在排斥之列,就更甭提臺灣的外省人了 。台獨分子何以竟如此歧視,並仇視外省人,甚至還波及到大陸同胞,令人至今不解。
台獨要吸收的成員僅限於臺灣的閩南人,只有閩南人才是他們心中純正的臺灣人。如此狹隘的地域觀念如何能把台獨運動推展開來呢?於是他們中稍有眼光與智慧者,漸漸放寬並修正了尺度。首先在口頭上承認,臺灣的客家人也是臺灣人。至於心裡是否真將客家人當成自己人,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後來少數台獨的上層人士意識到,沒有臺灣外省人的參與,他們脫離中國而獨立的目標是不易實現的,於是開始試圖把所有居住在臺灣的人,一律稱為臺灣人。1998年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時,李登輝就曾高舉其手,並宣稱他為“新臺灣人”,當時馬英九只能露出一絲尷尬的苦笑。台獨分子希望能同化外省人的心思是十分明顯的,但筆者印象裡,絕大部分外省人都很難啟齒,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筆者內心長期有個疑問,即台獨分子究竟是有優越感,還是自卑感?怎麼老覺得他們心態不很平衡?許多被殖民過的人,心理都會有因自卑而反映出的優越感,甚至自大狂,台獨分子大概就是如此。
甲午戰爭戰敗,臺灣被迫割讓日本,使臺灣同胞受日本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日本雖經明治維新而躍升為現代強國,但在歷史長河中,卻始終落後於中國,只能稱為中國的學生或徒弟。即使在明治維新成功後,又有多少中國人會把日本人看在眼裡呢?這是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當一個文明先進的民族,即使只是精神文明,被文明落後的民族所統治、踐踏時,會是什麼滋味呢?
許多台獨分子的心理創傷至今難癒,是可理解的。這是中華民族整體的不幸與遺憾,因此不應過於責怪台獨分子媚日親美。只有親情能治癒創痛的心靈,而大陸崛起,兩岸實現統一,使台獨分子重享身為文明大國強國國民的驕傲與榮光,才是治癒心靈的最佳良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