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前,由於台灣疫情舒緩,而許多國家也紛紛開放邊界,停滯已久的交換生計劃也逐漸恢復,雖說國外交換生進不來,至少學校出國交換的人數已經大致恢復到往年的一半;正高興時,突然接獲赴法交換同學信息,說是在法確診;所幸的是,同學已經打了兩劑疫苗才出去的,也沒有驚恐,就按部就班依學校指示進行相關措施處置;劉杯杯辦公室間關萬里,鞭長莫及,只能諄諄囑咐,讓同學照顧好自己為先。
本以為就是國外有問題而已,台灣倒是安全無虞的;哪曉得也就是這幾天,台灣的疫情又緊繃起來了,說是一日之間有60例的確診;一夜之間豬羊變色,舉國上下惶惶然,又是一遍風聲鶴唳,各機關、團體、公司、組織,再掀起一陣取消尾牙,或其他大型活動的風潮;社會要求升高防疫等級的呼籲也再度出現了。
就在此時,執政當局公布民調,說是有56%民眾不贊成升至三級警戒,有57%的人認為應該要與病毒共存;同時,也有37%認為要升三級警戒,有34%民眾認為應該要清零。
看來有過半的民眾,並不願意再回去過去年那種準封城的生活。


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如果真的再升至三級警戒,則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要停止,而除了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之外,其餘營業及公共場域都要關閉。
這不只是造成民眾生活不便,整個民生經濟也都會受影響;剛剛才活過上一波疫情的商家想必又是哀鴻遍野,這一波渡不渡得過,活不活得下來,還真不好說。
其實,Omicron病毒多屬輕症,多數就是有流鼻水、頭痛、疲勞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重症甚少;雖然有報導說是,可能會有人出現「腦霧」(Brain Fog)的症狀;不過,傷害究竟有多大,也還屬未定之論。
無怪乎,多數人寧可選擇與病毒共存,也不願意再回到三級警戒,畢竟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其實,所謂的與病毒共存,倒也不是像歐美若干國家一樣,佛系防疫,全然放任不管,國門大開,任由病毒進入社區,等大家都染疫有抗體之後,自然就完成群體免疫。
台灣版的與病毒共存應該是,該打的疫苗要打,確診者該隔離還是要隔離,該有的防疫措施都應該有,就是不需要上綱上線的又回到封城鎖國的階段;台灣民生耐不住這樣子折騰的。
真要如此,很多人還沒病死之前,就要先餓死了吧?
事實上,我們現在就與很多病毒共存啊?流行性感冒每年都有,也是年年變種,日本腦炎、登革熱、泡疹等等,都與我們常相左右,倒也沒有因此而封城。
平心而論,如果國境能夠繼續嚴管,疫苗覆蓋率繼續提高,民眾配合全面戴口罩,治療藥物能夠開發或引進,就不要三級了吧?這稍稍正常的日子還沒過上幾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