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大國的都市化不容易-中國如何? | 郭譽申

現代化是從貧窮落後的農業社會,逐漸發展工商業、服務業,由低價值產業,持續往高價值產業演進發展的過程。現代化必定伴隨著都市化,即農村人口逐漸被吸引集中到都市,因為都市更適合工商業、服務業,而有較高的所得。都市化對農村也有好處,使農村人口減少,每個農民分攤到的耕地增加,於是適合農耕機械化,可以增加農民的生產力和所得。

都市化對於較小的國家幾乎不成問題。以台灣為例,台灣人口少於上海市的2780萬,多於北京市的2090萬,換言之,即使台灣的人口全集中在台北、新北、桃園(當然只是假設),而形成一個大都市,其擁擠程度就跟上海或北京差不多,還算可行。這表示小國少有都市過分擁擠的問題。

然而中國大陸這樣的大國,都市化就不容易,有不少難處。上海、北京已經是人口超多的大城市,而其他的重慶、天津、廣州、深圳等等人口都超過千萬。都市化要讓人口集中到都市,但是人口太多可能超過都市的負荷,而拖垮一個都市。人口應該如何分布在各個都市、農村,是大國都市化的難處。

事實上,工業先進國家很少有人口超多的大城市,而發展中大國常因為都市化不成功,而形成擁擠雜亂的超大城市 (參見《2020全球城市規模排行榜公布!》)。一些中等收入大國,如墨西哥、巴西,就因為都市化不成功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以致長期無法晉升為已開發國家。

發展中大國的都市化時常不成功,因為大都市的生活機能較佳,工作機會較多,而勞工工資亦相對較高,自然會吸引大量農村居民加速移入,於是容易在大都市裡形成許多低所得、環境髒亂、治安不佳的貧民窟,造成都市社會的不穩定、不安全,最後拖垮原本生產力高的大都市。

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什麼機制能影響農村居民的加速移入大都市,中國大陸卻有戶籍制度能夠調節農民工的移居都市,農民工是已在都市工作的原農村居民。中國自古就有戶籍制度,戶籍記錄一個人的長期居住地。大陸一向根據每個人的戶籍,由當地政府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和福利,如醫療保險、公立學校就學等等。

大陸的戶籍區別農民和都市居民,近年都市已開放接受農民工的入籍轉為都市居民。愈擁擠的都市,如一線都市,對入籍農民工的要求愈高,而愈不擁擠的都市,如二、三線都市,對入籍農民工的要求愈低。這樣政府就能適度調節農民工的入籍都市,讓已經很擁擠的都市不會超過其負荷能力,而較不擁擠的都市獲得人口的補充。可以想見,這樣的政策大致能保證優良的都市化,及促進地區均衡發展,比任由農民工大量移居少數大都市為佳。這是中國比其他發展中大國發展得好,並可望晉升為已開發國家的原因之一。

歐美一般沒有戶籍制度,一些學者專家於是傾向把中國的戶籍制度污名化([1]),農民戶籍被視為歧視,而農民工被視為受剝削的犧牲品([1] [2])。本文駁斥了對於戶籍制度的污名化。筆者已在另文指出,農民工不是受剝削的犧牲品,請參見《評《尋租中國》-看清大陸的發展之路》。

[1] Dexter Roberts,《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2020)。

[2] 吳介民,《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2019。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