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馬上要投票,藍綠對決非常激烈。有些人卻主張,公投應該尊重人民的自主選擇,政黨不該介入引導,更不該主導民眾的選擇。這是公投的理想,但是實務上可能嗎?政治不能只講理論和理想,更要看清其實務和真相。
選舉民主的理論或理想是政黨彼此公平競爭,人民會投票選舉出表現最好的政黨來執政。實務上很少會是公平競爭。主政者掌握權力和資源,多半會公器私用,既支援自己人,又打擊潛在的競爭者。現在綠營主政的各種作為就是例證。
政黨不會公平競爭,而是不擇手段的惡鬥,因為選贏和選輸有天壤之別。以台灣的總統大選為例,選贏者可以任用幾千個高階職位,掌握2兆多的政府預算,然後透過政府預算的各種發包作業,大概可以讓百萬人得利。反之,選輸者什麼都沒了,可能讓一些人失業或收入大減。選贏和選輸的差別這樣大,因此政黨惡鬥是可想而知的實務。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民主是人民做主,即施政者要按照民意來管理眾人之事。公投是民意的直接表達,理論上非常重要,應該不下於選舉。然而如上述,選舉的輸贏牽涉大量實際利益,但公投的結果則很少有實際利益,因此民眾普遍較不重視公投,其投票率一般較低就是明證。民眾不重視公投,公投還有何意義?真能代表民意嗎?
為何會提出公投案?必定是與主政者的主張相反才會提出公投案;若贊同主政者,何必公投?公投案多半是重大事項,根據一般的民主傳統,若主政者的重大主張被民意否定,就應該辭職下台。我國憲法雖未如此明文規定,主政者仍須承擔辭職壓力,因此面對公投案,主政者必定無所不用其極地反對,正如蔡政府的作為。
理論上,公投應該尊重人民的自主選擇,政黨不該介入主導民眾的選擇。然而當主政者以其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極力反對公投案,在野黨能不介入嗎?主政者有極大的權力和資源優勢,即使在野黨積極介入支持,公投案都不容易通過;若在野黨都不介入,公投案是絕不可能通過的。公投豈不成為虛有其名?(這正是主政者希望的,老百姓都做順民就好,幹嘛提出公投案來反對主政者?) 主政者和在野黨分別積極投入公投案的反方和正方,自然就形成藍綠的對決和惡鬥。這就是公投的實務,與其理想差距很大。
選舉和公投的理論或理想是,政黨彼此公平競爭,人民自主表達民意。這些理論或理想都很美好,但是實務上卻是不公平的競爭,以及政黨的對決和惡鬥,相當惡質醜陋。台灣既實行這制度,大家不得不拚命鬥下去,否則利益都被敵對方整碗捧去了,而自己落得一無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