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終於發表《我對公投的看法》,在文中,他反對把公投「搞得像選舉一樣的對立、衝突」,主張「從專業、理性、科學出發,大家可以好好去論辯,冷靜思考判斷後,尊重多數民意選擇」。侯的言下之意是,政黨不必對公投有主張,更不必引導民眾的選擇。看來他是不會對個別公投表態的。
民進黨主張「四項公投都不同意」,大部份的國民黨都主張「四項公投都同意」,而其他小黨也對四項公投各有主張。侯友宜是國民黨裡最有民意基礎的政治人物,卻對個別公投不表態,與大部份國民黨背道而馳,對國民黨所期待的公投結果很不利。怎麼會這樣?
民主政治下的政黨,可以依照政黨的紀律與政綱嚴謹程度歸類,一般分為「剛性政黨」與「柔性政黨」兩類。
剛性政黨的政綱與黨章規定嚴謹,長期具有一貫性。黨紀較為嚴格,黨員實行登記制度,有時進行考察篩選,較難隨意參加。其中央與基層組織架構較為清晰,具有明確定義的日常業務,行政領導職權明確。
柔性政黨的政綱與黨章內容較為模糊,隨著選舉情勢保持較大彈性,因選情與領導人政見而常有變異。柔性政黨的黨紀鬆散,甚至沒有黨員登記制度,其中央與基層組織具有很大隨意性,大多僅在選舉期間活動,沒有實質的政黨領導權。
根據上述定義,國民黨、民進黨都接近剛性政黨;而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則屬於柔性政黨。侯友宜對個別公投不表態,與大部份國民黨背道而馳。若國民黨是柔性政黨,侯的作為可說情有可原、不足為奇;但是國民黨一向是剛性政黨,侯的作為就很難被大部份國民黨人接受了。
國民黨在兩蔣和李登輝時代無疑是剛性政黨,近年卻有趨向柔性政黨的傾向。國民黨在執政時,總統兼任黨主席,黨中央是有領導權威的,自然傾向剛性政黨。然而當國民黨在野時,黨的決策核心,黨主席和中常委,多半僅獲得黨員的支持,而少有廣泛的民意基礎,例如多數的縣市長、立委都不是中常委,黨中央於是沒有多少領導權威,而只能傾向柔性政黨了。
國民黨現在是半剛性、半柔性的半吊子。大部份黨員,包括黨主席,仍習慣剛性政黨,對黨中央頗有期待,也期待有公職的黨員接受黨中央的指揮,因此痛恨侯友宜背離黨中央而對公投不表態,但是侯卻覺得自己比黨中央更貼近民意(尤其考慮中間選民),因此寧願特立獨行到底。結果就是侯友宜和國民黨都受傷。
國民黨早就說要改革,卻從未落實。台灣人習慣剛性政黨,國民黨必須加強黨中央的民意基礎,讓擔任縣市長、立委等有民意基礎的黨員成為中常會的主幹,黨中央才有權威領導全黨,也才指揮得動擔任公職有民意基礎的黨員。侯友宜若是中常委,他對公投的主張早已在中常會充分論辯、納入考慮,就不會有現在的與黨中央背離。國民黨再不改革,亡無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