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立陶宛、宏都拉斯兩國一再登上台灣的媒體。立陶宛不顧其邦交國中國大陸的嚴重抗議,在其國內設置「台灣代表處」以加強台、立關係,其國會議員並組團訪問台灣。宏都拉斯是台灣的邦交國,其總統在總統大選前夕突然造訪台灣,這兩天宏國大選出爐,左派的反對黨獲勝,當選人卡斯楚在選前就聲稱當選後要與大陸建交,讓台灣擔心台、宏的邦交可能生變。
大部份的台灣人以前大概都不知道立陶宛、宏都拉斯。立陶宛位於歐洲東北部,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全國人口約280萬。宏都拉斯位於中美洲,全國人口約 990 萬。宏都拉斯相當貧窮,雖然人口是立陶宛的3倍多,但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比不上立陶宛(宏都拉斯GDP 206億美元,立陶宛GDP 560億美元)。綜合人口和GDP,立陶宛、宏都拉斯可說是同等級的小國。
世界各國的規模差距非常大,台灣相對於中、美是非常小,立陶宛、宏都拉斯相對於台灣又是非常小(台灣GDP 6685億美元),而比立陶宛、宏都拉斯更小的國家還很多。因此大國時常能夠威逼及收買小國。
宏都拉斯總統在總統大選前夕突然造訪台灣,當然是來要錢的,希望台灣支助其競選經費。蔡政府必定相當程度滿足其要求,不過金額當然是國家機密,不足為外人道也。台灣收買小國宏都拉斯,算是正常的外交行為,可惜宏國執政黨敗選,蔡政府的收買金付之流水了。
立陶宛不顧中國大陸的反對,與台灣加強關係,是要討好美國,甚至可能是美國在暗中指使。歷史上立陶宛與周邊國家發生很多衝突和戰爭,尤其曾多次被強鄰俄羅斯帝國和蘇聯占領併吞,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立陶宛才重新獨立建國。立陶宛至今仍很恐懼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因此完全倒向美國,期望美國的保護。這些足以解釋立陶宛的討好美國及與台灣加強關係,更何況美國還提供立陶宛6億美元貸款作為報償。
蔡政府對立陶宛事件非常開心並大肆宣傳,對宏都拉斯事件則很憂心,但否認邦交生變。其實都大可不必。像立陶宛、宏都拉斯這樣的小國多得很,以台灣的收買和美國的威逼 (據說美國已施壓宏都拉斯新總統,不得與大陸建交),台灣必定能與一些小國保有邦交或非邦交關係,妝點門面,但是不會有多少實質利益,實在不值得太欣喜。同樣的,大陸也不必太在乎立陶宛事件,兩岸統一的關鍵在於中、美力量的對比,而非台灣與多少小國保有邦交或非邦交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