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愛臺灣,就別挑釁大陸 | 謝芷生

臺灣與大陸可謂昔日無冤,近日無仇。兩岸之間的嫌隙,全是人為挑起來的,尤其兩岸人民之間的情況更是如此。

1923年6月,孫中山先生制定了“聯俄容共扶助工農”的政策。一開始就遭到黨內保守勢力的反對。由於孫中山先生積極主張,吸收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適應新形勢,並為黨注入新血輪,提振朝氣。礙於孫中山先生的威望,反對者一時還不敢過於明目張膽。

但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積勞成疾,在北平協和醫院病逝。兩年後,即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右派即在北伐途中,於上海發動清黨,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多少年輕有為的共產黨員與工人死于大屠殺中。黃浦江水為之染紅。堪稱創導“國民革命”以來最淒慘的一幕。最難忘記這段歷史的,應是當時與孫中山先生合作,為完成“國民革命”,而共同誓師北伐的中共。

兩岸對峙的形成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就內因而言,因國民黨1927年實行清黨後,造成國共間難以彌合的裂痕。雖經八年抗戰,國共二度合作,但始終貌合神離。抗戰勝利後不久,國共即於1946年全面爆發內戰。內戰結果,國民黨於1949年敗退臺灣。

就外因而言,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大陸派志願軍入朝參戰。此時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格局已經形成。美國杜魯門遂誤將志願軍入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當作為蘇聯擴張勢力範圍。遂於1950年6月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以防解放軍拿下臺灣後,將其併入社會主義陣營,不利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態勢。

臺灣戰略地位重要。美國早在19世紀中葉即對其覬覦,垂涎已久,1950年介入兩岸衝突後,更視臺灣為其不沉的航空母艦。今日大陸崛起,國力直逼美國,美國更將臺灣視為遏制對方的重要棋子。臺灣若在中國人手裡,可發揮其防衛東南沿海半壁江山的功能;但若落入外人手裡,則可成為遏制中國向外發展的攔路石。因此臺灣成為中美博弈的焦點所在,乃勢所必然。

作為生活在臺灣的人,我們應持何種態度,如何因應呢?筆者拙文一開頭就說了,兩岸民間昔日無冤,近日無仇。即使國共間因清黨和內戰而產生的恩恩怨怨,也是上兩代人的事了,我們幹嘛還要攬著不放呢?難道真要把前人的恩怨繼續延續下去嗎?稍有理性與眼光的人,應不致迂腐至此。

今日抗拒兩岸和解統一,最頑固者應數台獨分子。若以顏色區分,可分為綠獨與藍獨。前者是傳統的台獨分子,而後者則被稱為獨台分子,以示區別。其實在傳統台獨取得政權後,他們也主張不必更改國號與法統,只求與大陸分隔。因此二者已無本質上的差異,可一概稱之為台獨分子。

過去筆者認為,台獨思想的根源,與日本殖民統治有密切關係。但當發現不斷有所謂的外省人融入台獨陣營後,筆者不得不改變了看法。而且外省人的台獨分子,其數典忘祖,欲切割與大陸的聯繫,表現得更為無情決絕。不能不令人大為感歎,其實即使堅持反共,也無需反華,反祖宗吧?不覺得這太無恥了些嗎?

大陸正在搜索台獨名單,筆者卻認為,此舉似有不妥。若有投敵叛國,甘為漢奸,而罪證確鑿者,可待時機成熟時,一律依刑法論處。此時過早列出台獨名單,恐不利誤入歧途者幡然悔悟,重回愛國陣營。

兩岸十四億中國人要求統一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過去許多頑固反華者,在看清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後,都紛紛改變了態度。作為同為中國人的台獨分子,近在咫尺,難道看不清形勢嗎?幹嘛要選擇對抗,自討苦吃呢?連美國都尋求與大陸和緩了,還有誰能保護你們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