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世界將如何?Zakaria的觀點 | 郭譽申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肆虐世界近兩年,看來至少要到明年才會逐漸消退。疫情後的世界將如何?不少人都有一些預測,筆者認同Fareed Zakaria在其書[1]中的觀點。他擁有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印度裔記者、時事評論家和作家,曾被評為100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知之一。以下是該書的目錄,加上筆者對每一章的簡短摘要:

序言 「蝠」蝶效應
新冠病毒很可能是由蝙蝠之類野生動物傳給人類,然後產生蝴蝶效應,傳遍世界。

第一課 繫上安全帶
一個體系幾乎不可能同時擁有開放、快速、穩定三項特質。現代的世界擁有前兩項,因此很難穩定。我們只能繫上安全帶,隨時為災難做好準備。

第二課 為政之方,在質不在量
二十世紀的主要政治論題是要大政府或小政府,也就是政府的「量」。但在這場危機中,真正重要的是政府的「質」,即有能力、運作良好、備受信賴的政府。

第三課 只靠市場並不夠
市場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只靠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公義、教育、安全網、基礎建設等等。

第四課 大眾應遵從專家建議,專家應傾聽大眾意見
大流行病不應該只交給科學家,也需要其他領域的專家。專家應該以人民的需求為首要考量,而大眾應遵從專家的建議。

第五課 人類生活已然數位化
人類生活已然數位化,讓我們更應該思考人類在理性思考之外的獨特之處,並且更珍惜彼此身上最人性化的部分。

第六課 亞里斯多德說對了,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大多數人選擇在城市中居住,深藏著想要與他人社交互動的渴望。新冠病毒無法改變這種天性,我們人類在本質上就是社會性動物。

第七課 世界會愈來愈不平等
新冠病毒疫情幾乎確定已使世界變得更不平等。我們未來很可能再面對另外的大瘟疫,這個世界應該實現讓每個窮人和富人活得同樣安全又健康的平等。

第八課 全球化沒有死
新冠病毒疫情抑制了國內和國際的經濟活動,相當程度讓世界脫離全球化。但是一旦疫情逐漸消退,全球化應該會迅速回來。削弱全球化的往往不是經濟或科技,而是政治問題。

第九課 世界正從單極走向雙極
中國已經崛起,明顯到每個人都看得出來。美、中兩大強權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是無可避免的,但戰爭卻可以避免,也未必要陷入冷戰。

第十課 有時候堅持理想反而最現實
新冠病毒疫情告訴我們,在如今彼此緊密聯繫的世界,只要還有人身處危險之中,其他人就無法真正安全。人類必須團結合作,才能改善所居的世界。

終章 天命未定
這場大瘟疫給了一個新契機,讓我們一起打造更和平、更美好的世界。要不要把握這個機會就看我們了,畢竟天命永遠未定。

簡單說,新冠疫情使世界變得更不平等,但是不會改變世界的主要格局,全球化仍將繼續,而美、中雙極的競爭無可避免。無論如何,人類應該多合作、少對抗。

[1] Fareed Zakaria,《後疫情效應:CNN「札卡瑞亞GPS」主持人給世界的10堂課》(Ten Lessons for a Post-Pandemic World, 202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