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事看了一些史料,關於宋朝的養貓風氣,真有意思。
宋代人買賣牲畜,一般簽訂契約、合同。但買貓的時候,寫的是聘書,並且像娶媳婦一樣給彩禮。彩禮分兩種:如果聘的是有主小貓,就給主人家送鹽,或糖、茶葉、芝麻、大棗等;如果聘的是無主小貓,則給貓媽咪送一串小魚。
所以宋朝人養貓好像娶一個小新娘回家一樣,非常慎重其事。最有趣的是還必須向神明祈禱這隻貓咪絕對不要走丟,自己也保證不會棄養。
陸遊《贈貓》云:「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陸遊聘貓的彩禮是鹽,說明他聘的是有主貓。黃庭堅寫過一首《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盆攪夜眠。聞道狸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這首詩說明,黃庭堅收留的是一隻無主流浪貓。
宋朝為什麼開始有了比較濃厚的養貓風氣?有人認為跟當時中國的城市經濟發展很有關係。因為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興起,人口密集,可是當時的衛生條件狀況沒有今天那麼好,使得鼠輩橫行,常常傳染疾病。所以養貓可以抑制老鼠的增長,維持環境衛生,這種風氣就慢慢興盛起來。有了貓的地方疾病就減少,古人甚至還認為貓是吉祥物,可以趨福避邪。所以,傳說中貓有九條命,似乎也是一種生命堅強韌性的展現。
這一點跟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很像,當時的黑死病還常常發生,可是船上如果有貓就可以有效消滅老鼠,讓所有的水手都比較健康。而且歐洲人相信有貓的船比較不會遭受海難,因為貓的眼睛可以看見鬼魂,跟超自然力量溝通,英國人甚至直接認為有貓的船就不會沈沒,所以幾乎每一艘船都養貓,包括皇家海軍的軍艦。
人貓之間的關係,跟人狗關係有很大的不同。後者還可以說是狗依附於人,人居主導地位;然而前者卻很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很難說到底誰上誰下?
我在看這些資料的時候邊看邊笑。這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古代的生命觀以及對動物的尊重。今天假日,隨手寫一下,覺得很有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