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建立起兩千多年的大一統文化,主要的推手是秦始皇的書同文。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字,要想維持統一,是很困難的。中國大陸近年也想明白了,少數民族不是光給優待就行,現在蒙古人、西藏人、維吾爾族,大家通通都學中文。
所以中國以前的藩屬國,韓國和越南想脫離中國,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廢棄中文,創造自己的文字,韓文是韓國皇帝造的,越文是法國人造的。歐洲各國,用的文字是拼音系統,語言不同,文字就不同,語言文字都不同,要成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
統一文字是給大一統提供了必要條件,但是這個中國兩千年的大一統是有實際上的需要。
第一,對抗北邊來的侵略。中國是農業民族,以農耕為主,每天拿的是鋤頭,很少殺生,而北邊的侵略者是遊牧民族,那邊自然條件不適合農耕,騎馬狩獵、彎弓射大鵰,是他們生存的必要條件。打起仗來,農夫一般當然打不過騎馬的,那麼要抵抗他們,只有成立一個大帝國,用全國之力來對抗北方的敵人。
第二,中國的農耕主要是沿著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那裡雨太多,就氾濫成災,雨太少,就是旱災,每隔多少年還會發生蝗災,這些大災難來臨時,都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來解決問題,而平常沒有天災的時候,也需要每年修堤,以防水災,所以在中國,一個統一的大政府,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國家要統一,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共同的願望。至於重視到什麼程度,舉例來說,皇帝去世時,如果國家是統一的,那麼皇帝去世,叫做「崩」;如果國家沒有統一,是沒有資格用這個「崩」,只能用「殂」。下至平民百姓,國家的統一也是念茲在茲的事,南宋詩人陸游死前的絕命詩:「到死方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年初我在新聞上看到大陸一個有名的音樂人趙英俊四十多歲早逝,他離世前說有三個遺憾,最後一個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
在華夏的歷史中,縱有胡馬窺江、金甌殘破,但是追求統一,始終是一條主線。且不論台灣在地理位置上對中國的重要,就在這幾千年的文化背景下,我認為今天大陸十四億人,從上到下,都期待著祖國的統一。台灣想永遠自外於中國,我是看不出有什麼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