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外省臉友談到小時遭受本省小孩辱罵,傷了幼小心靈,我有同樣遭遇。俗話說「小孩有嘴無耳」,他們的態度行為多受父母影響,很可能是他們的父母、長輩在外省人面前吃過虧、受過氣,這樣想就比較心平氣和了。
我們家是落單的外省人,是住市區、商業區的。早期,至少我那個年代,我家鄰居租房子是不租給外省人的,你跟他講國語,一般中老年人會跟你說「不會講你們那國的話。」這能怪被日本統治,高壓教育五十年的台胞嗎?
許多商家、公司登報徵人,會標明「限台籍」。逼得許多外省子弟,要不努力讀書考大學、留學、考公務員、就是進軍校。那時外省人若不是住眷村、住官舍,若不是軍公教及眷屬,在社會上難免會愈遇到一些挫折和因語言、口音造成的誤會與紛爭。這是政府推行國語,禁方言,企求族群和諧、社會安定的主因。
許多人,甚至知識份子,都誤解「禁方言」是禁台語。大陸各省市南腔北調,匯集一島,政府若不語言統一,社會、族群紛爭將無日無之。我認識兩位在大陸老家師範畢業即擔任小學教師的朋友,就因鄉音太重受到批評,在甄試時還被要求限期將國語正音練好。
常聽台灣老一輩嘲笑國軍進基隆港時軍容的邋遢,卻對日皇軍讚不絕口。這大致是事實,但不就是這種部隊跟當時世界最精銳的日本皇軍鏖戰八年而沒有投降嗎?
1945年來台接收的中國國軍,在還沒有激烈的國共內戰,以致共產黨赤化整個大陸之前,作為二戰戰勝國的中國軍民,在台灣是受到熱烈歡迎的。很多臺灣人誦著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唱著歡迎歌:「臺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清,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熱烈歡迎國軍進入臺灣。這是日本1895年進入台灣時所沒有的待遇。
所以,假使1949年前後,來台的中國軍民,就像1895年後日本軍民來台一樣,有個強大的母國當靠山,而不是與母國為敵,本地人會以甚麼態度來面對這個新政府和所謂的外省人呢?
作為外省人第一代、第二代 (尤其是落單的非軍公教人士),我們即便在台灣人為主的社會遭受過不公、不義及屈辱,我誰都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