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凶戰危聲中,臺灣人民要如何選擇? | 謝芷生

筆者初到臺灣時,剛上小學二年級,教室外面佈滿防空壕,時不時就拉動警報器。這未必是舉行防空演習,有時只是為了測試警報器有無故障,以防敵機來時可及時發出警告。所謂敵機,遺憾地就是指對岸的飛機。

筆者在到臺灣前,在大陸生活過九年,雖經歷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但從未聞到過硝煙味。有一次在海南島夜裡聽到槍聲,被母親從睡夢中搖醒,以為有“土共”(即中共領導的遊擊隊)打來,準備逃跑。但十幾分鐘後,看看沒有動靜,大家又睡下了。因此筆者很幸運,可說一生沒直接經歷過戰爭。

老一輩臺灣本省人都對戰爭留有深刻印象,但只限於空襲,因美軍被蔣老先生勸阻,沒有在臺灣實施登陸,否則留下的戰爭記憶恐就不止空襲了。臺灣戰略地位重要,美國早在19世紀50年代,在海軍軍官佩里慫恿下,即有過佔領臺灣的念頭。二戰末期美軍之所以最終放棄佔領,反協助蔣老先生光復臺灣,主要是希望借此堅定蔣老先生與美國共同抗日的決心。有過這層關係,美國難免自認為,臺灣得以回歸中國,美國當年是起過積極作用的。

世界久未發生全面性戰爭了。下次世界大戰何時會爆發呢?這主要是鑒於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威力太可怕了。今日的核子武器摧毀性更大,一般情況只是用來嚇阻敵人,並不至輕易投入使用。世界上唯一使用過這種武器的是美國人;而經受過這種武器的是日本人。你認為日本人會忘記這“一彈之仇”嗎?

日本人外形看來很像中國人,西方人甚至無法區別二者的差異。但筆者卻感到,日本人的性格與中國人差異很大,做了多年朋友也未必瞭解他們。就好比說,日本二戰時吃過美國兩顆原子彈,但表面看來卻好得像親如父子,反而對吃過他們大虧的中國人,像有深仇大恨似的。為了幫助美國人抑制大陸崛起,日本竟匆忙衝到第一線充當馬前卒。

政治人物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改善民生,使人民能安居樂業。人民長期生活在戰爭威脅的陰影中,是政治人物明顯失職,因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人民無法安居樂業,這固然應由執政者負主要責任,但在野者也無法完全置身事外。作為臺灣的政治人物應該很清楚,其最大責任就是必須避免與大陸發生兵戎相見,因兩地實力相差太懸殊。政治人應有最起碼的智慧與判斷力。現在臺灣已被國際視為最危險的地區,怎麼會淪落到這步田地呢?是大陸太好戰,太具有侵略性?還是另有原因?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是連橫先生在其臺灣通史序,結尾處出現的句子。是用來形容,臺灣是一座四周被波濤起伏的海洋所包圍,景物秀麗的海島。《臺灣通史序》當年在臺灣被編為高中三年級國文教材。我們不但要學,而且還要背。其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等佳句,至今深刻腦海中,不曾忘記。連橫先生能寫出如此動人肺腑的文章,足見他對臺灣情感之深厚。數年前筆者到杭州西湖畔,曾刻意去參觀過他的紀念館。這樣的紀念館,不是在臺灣,反而是在大陸出現,內心難免有些感觸。不知“臺灣通史序”這樣的課文,臺灣中學生還能讀到嗎?

世界大局即中美大局。臺灣在其中能扮演什麼角色呢?恐怕連螺絲釘都談不上。作為中國人還需這麼卑微嗎?對臺灣人民最有利的選擇,就是與大陸妥協、和解。即使美國反對,我們也要堅持這麼做,因為這是對臺灣人民最理性、最有利的選擇。如果美國人執意要與大陸博弈、爭霸,就由他們自己去拼命吧,這關我們什麼事呢?任何真正愛臺灣的政治人物,都會贊成筆者的意見,除非是只為個人利益而犧牲臺灣人民的政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