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恆大集團面臨可能倒閉的危機,前兩天其主要子公司恆大物業被香港證交所無預警停牌,即暫停股票交易,同時媒體報導地產巨頭合生創展在洽談收購恆大物業51%的股份。合生創展趁恆大危機低價併購恆大物業,屬於正常的商業行為。看來恆大崩潰易主,已成定局。恆大怎會走到這地步?與大陸的經濟發展有何關聯?
恆大的核心業務為房地產開發,但是近年實行多元化經營,亦發展新能源汽車、旅遊、體育、金融、健康養老等許多領域。恆大的多元化經營有些幾乎是肯定會失敗的,如新能源汽車。汽車工業正在大轉型,需要新能源、自動駕駛等許多創新的技術,與恆大的本業房地產開發風馬牛不相及,恆大若有多餘資金投資於有技術、有前途的汽車製造企業,是可以的,但是自己搞新能源汽車製造,憑甚麼?
恆大的子公司恆大財富銷售不少理財商品,然後不顧金融業的規範,把客戶的理財資金任意投入恆大集團的關係企業,現在造成理財客戶的群集要求兌付金融商品,但是可能血本無歸。這是金融業的大忌,金融公司應該與其他企業有區隔,以免資金的私相授受,不受金融監管機關的監理。這裡的問題可能是金融法律不周延,也可能是恆大遊走法律邊緣或根本違法。
恆大從過去的大肆擴張到今天的倒閉危機,可說是大陸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吹起的經濟泡沫終於破裂了。金融海嘯前,大陸的外貿金額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0%,金融海嘯造成大陸外貿的大幅衰退,很可能使大陸的經濟增長大幅減緩,中共因此推出兩年內4兆人民幣的振興方案。這樣的強心針雖然暫時維持其GDP增長在10%上下,卻製造出嚴重的經濟泡沫。恆大與很多其他企業一樣趁機大肆擴張,雖然表面風光,卻多屬於低效率甚至失敗的投資。近年資金不再如當年寬鬆,恆大未能加速調整其體質,終於面臨倒債危機。
金融海嘯後中共推出4兆人民幣的振興方案是經濟泡沫的禍首,大陸當時為何需要這麼做?當年大陸官僚貪腐嚴重 (參見《評《尋租中國》-看清大陸的發展之路》),高經濟增長是中共執政的正當性的主要來源,中共承擔不起官僚貪腐加上經濟走弱所引起的民怨民憤,因此不得不推出極為龐大的振興方案,即使明知會形成經濟泡沫。
現在的大陸與2008年時大不相同,習近平打擊貪腐,對抗新冠疫情,抵抗美國的貿易戰、科技戰,都相當成功,使中共執政的正當性確立,大陸因此完全承擔得起一些經濟的波折。看清這差異,恆大的倒閉危機可說是中共有意的戳破經濟泡沫所導致的,讓低效率甚至失敗的投資退出市場,才能以高效率的投資取而代之。經濟泡沫的破裂,短期雖然造成一點金融和經濟震盪 (參見《中、美有債務危機?恆大如何?「現代貨幣理論」解惑》),長期卻很有益於經濟的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