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國家主計的官員在接受立委質詢時回答,目前市面上一碗蚵仔麵線的價錢是20元,霎時間引起輿論一陣撻伐;說官員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晉惠帝者有之,說官員不知民間疾苦者有之,說官員是吃米不知米價者亦有之;總之,一片罵聲響起;官員忙不迭地辯解,一會兒說沒聽清楚是蚵仔麵線,一會兒又說麵線有大、小碗之別,也是各種解釋。
很有實踐精神的網友立馬全國探訪,紛紛從北、中、南各地報價,確認各地蚵仔麵線的價錢大概落在40-70元之間,當然也還是要看大、小碗,還有配料是甚麼而定。
有趣的是,竟然有人真的在三重找出標價20元的麵線,還不是陽春版的清麵線,也不是小碗的迷你麵線;雖不是蚵仔麵線,但也是容量正常大小,配料有大腸、小腸,規規矩矩的麵線。
官員總算是沒說錯,真有20元一碗的麵線,可以解套,沉冤得雪!

這種例子以前也有過。
目前的在野黨在2014年當政時期,自家黨籍立委也曾經在質詢官員時用民生物價來考試;當時的農委會主委就答不出粽子漲價多少,經濟部長自承沒上過菜市場,國發會主委也不知道雞腿便當已經漲價了。
在當時,這些官員也是被轟說,不知民間疾苦,吃米不知米價。
誠然,官員掌握國家資源,負責國家政策制定,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萬千人民的福祉,白目的回答不符合現實狀況,總免不了挨批;但僅僅因為不知某單一消費品項的價錢就上綱上線,說官員不知民間疾苦,或是就說人家不適任,恐就有些以偏概全了;畢竟人非全知,生活體驗跟專業之外的東西,除非刻意學習,哪能全部都知道?
也因此,僅因為不知某單一物品的價錢就大肆抨擊,其實沒甚麼意義,甚至有些挖坑陷人的味道。
以劉杯杯為例,因為經常搭捷運,所以知道台北車站到劍潭捷運站是20元,但要問說同樣距離搭公車要多少錢,那就抓瞎了,因為還真是很少搭公車;劉杯杯很清楚士林阿蓮米粉湯小碗的30元,乾意麵要35元,但就是不知道士林豪大大雞排一片多少錢?
這並不是知道鮑魚魚翅價錢,卻不知道蛤蠣價錢的那種差異;這是類似性質的東西,但有的價錢知道,有的卻不知道;理由無它,沒吃過,所以對價錢多少就沒概念;但也不能因此就說劉杯杯不知民間疾苦,或是吃米不知米價;因為不知米價的原因,正是在於沒吃過米啊!
道理說完,話再說回頭;那麼這位官員是不是不知人間疾苦呢?
還真是耶!
之前在2018年時,這位官員就曾被立委問說:
「魯肉飯漲多少?」。
官員老實的回答:
「我不吃魯肉飯」。
在2019年,跟今年是同一位的立委又問說:
「水餃漲多少?」
結果官員回答說:
「行政院餐廳水餃都沒漲價」。
結果今年又鬧出一齣20元蚵仔麵線風波。
顯然官員的平常生活方式跟庶民熟悉的水餃、滷肉飯、跟蚵仔麵線離很遠。
而且人還很白目,一樣的題目都考3次了,還不知道準備;對這樣的學生,劉杯杯通常是當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