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寫一小文,回答大陸網上很熱門的一個問題︰「為何民國出大師,現在沒有?」(參見《為什麼民國出大師,現在沒有?》) 這問題在我看來極簡單,就是民國大師小時候學的都是文言,老的一套,所以底子好。但我也指出,文言教育,從小就開始把不適學的人淘汰,所以並不適合全民義務教育。
我想可以再講詳細一點,以前的私塾教育是怎麼進行的。首先就是背,背一些有用的東西,從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開始,然後就是《笠翁韻對》或是《幼學瓊林》之類的東西,然後就進入《四書》了。只背不講,大家看國父孫中山的軼事就知道。很多人在一間教室(學堂)各背各的,各有各的進度。老師也不是完全不講,總是會在重要的地方指點一下,幫學生能更快的記熟。對聰明的學生,老師心生歡喜,自然會個別指導一些(私塾自然都是個別化教學)。
莫小看「背」這件事,這並不是純粹的死記。當然,一開始是死記,但記得東西多了,彼此交錯,自然有助於融會貫通。背多了就懂(加上老師的適時指點),並不是沒有道理。懂了才背得快,進度就快。這樣,就形成了自然淘汰。「聰明」的小孩,背得快,悟性高,正向循環,很快就有了基本的積累。而笨一點的孩子,老是記不住,更無法懂,一本書翻來覆去背不下來,遲遲無法進入到下一本,久而久之,就不想讀了,自然改走他途。
當然,這裡的「聰明」要打個引號,純粹指對語文的悟性而言。在其他方面的聰明,如音樂、美術、數學、體育…,可能都被過濾掉、埋沒掉了。所以,私塾加文言的傳統教育,其實是一種偏科的淘汰賽,不適合「讀書」的人,早早被淘汰,不必在學堂裡浪費全社會的生產力。
在此,我們可以順便討論一下兒童讀經教育。讀經教育,走老路,本質是淘汰賽。但現代的讀經教育並不淘汰,而是要所有小孩都要努力去讀去背;這對那些對語文缺乏穎悟的孩子,其實並無幫助。認為讀經可以使小孩聰明,其實是因果倒置。聰明的小孩在讀經教育下,可以早早有積累,而非笨者經過讀經變聰明。(當然,再重複一次,這裡的「聰明」都是要加引號的。)

兒童讀經也主張背英文,很多希望雙語教育的人也十分贊成。其實這也是完全無效的。雙語教育,首先要環境。ABC(美籍華人American-Born Chinese)可以雙語是因為外面講英文,回家講中文。事實上,雙語到最後,必須是有一個為主,另一個為輔;ABC們絕大多數都是以英文為主了,畢竟這是社會上立足的主要語言。就如同台灣的多數人都是以國語(普通話)為主,方言只是生活中的輔助;真正的思考與重要的意思表達,還是以國語為主。除非刻意地要走雙語兼通的學術道路,否則是不可能自然地將雙語都學好。
台灣在沒有中英雙語的自然背景下要推雙語教育,這只能說是低智商與低自信的人做出的低級決策。
言歸正傳,現在的小學教育,四育並進,眾苗並發,有利於及早發現各種藝術與體育類科的人才,但就語文與數理天資較好的人來說,確實是浪費生命。原因無他,就是語文與數理這樣的天賦(除了極少數頂尖天才)必須在一個環境之下逐步顯現,而不能如藝術、體育是生命天賦本能的直接表現。而今天小學的語文與數理過淺,使得語文與數理資優生得不到足夠的刺激,不能及早精進。但若將課程內容改深,則不利於眾多能力欠佳的芸芸眾生。在過去,菁英教育,這些人本來就該被淘汰;在今天,全民教育,我們當然不能這樣做。至少不能給小小年紀的小朋友過大的挫敗感。這不符合教育的原理。
那麼,有沒有兼美的辦法?我個人以為,只有「多元化」,或稱「多流化」一途。首先,恢復菁英小學是不可能的,也不對,不管是以資質還是家長財力作篩選,都不好。最好的作法,是在現在的小學教育框架下,課程多元化。比如,語文,可以有「一般語文」與「文言文」的差別,兩套教材(當然可以部分重疊),不重複選課(讀此即不讀彼)。在小學一年級以後就開始分流,由家長、老師、小朋友自己共同作出決定,但每年都可以再換跑道。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凡與天資有關的課,都做出兩到三種的差異化課程設計。至於自然、社會類科,因為是知識性質,有興趣者自可從課外補充大量知識,所以不必再分。
於是,小朋友也要選課、跑班。這在老師的輔導與AI教學的環境下,並不難。真正的問題是,教育的人力與資金投入,必定要大大地提高,至少是現今的三、四倍,甚至更高。但,這難道不應該嗎?一個社會有了錢,不就最應該投資教育嗎?孔老夫子早就講了,「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國家社會在富裕之後,在教育上投資,天經地義。
現在的教育,所有人同一進度,造成能者浪費時間而不能者卻無所得。一下子就學會的人不能深入,而還沒學會的人則時間到了就被迫進入新的進度,於是基礎不牢,越到後面越學不會,不但浪費生命,而且人格自信倍受打擊。這是我們在國中教育看到的普遍的情況。這不是教育,是糟蹋人。要知道,所有人同一進度,是在並不富有的社會下,要全民受教育而不得不的辦法,而非教育應有的形態。因材施教,因材而設立不同的難度與進度,才是最合理的。
最好的教育,是一對一的。但獨學而無友也是不行的,連皇帝都要有伴讀。學校教育不能廢,但也要引入私塾的精神,即「客製化」。盡早地、恰當地透過教育而人盡其才,使每個人適才適性,不必一刀切,於是都可以在學習的環境中找到快樂,既有真實的收穫,也有自我的肯定。但問題是,這樣做要更多的錢。國家顯然沒有這麼多錢。自由民主,藏富於民。錢在人民的手上,如何引導到沒有投資回報的教育事業上?這是最大難點。
我們今天有強大的資訊工業可以提供最好的教學方式,老師「教」的部分可以被完備的資訊教學系統取代,而「個別輔導」則將變為老師真正的工作,這是向私塾精神的回歸。我們要有靈活的學制,多元的教材,和充分的教育輔導人力,才可以真正做到教育合理化、人性化。
唯一的問題,就是錢。不是沒錢,我們社會的錢多的不得了,把房價推到不合理地高,卻無法將錢引入教育,這是政治經濟學的失敗。放任資本主義一心以賺錢為尚,那其實是資源不足時代的貧窮經濟學。現在資源過剩,政治經濟學必須改寫,人類行為模式必需改變,才能保障文明合理且永續地發展,也才能幫助人性更好地實踐自我。這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癥結與困境,應該正視而非因循舊路。